网络疑病症:特征、机制与影响因素
2020年06月03日 08:4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3日总第1939期 作者:胡艺馨 邵韵如 张晓燕 崔煜昊

  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如今,人们可以随时在各种电子设备上使用网络,这使得人们更容易从网络上获得健康信息。一项针对全球12个国家12000多人的调查显示,9个国家(俄罗斯、中国、印度、墨西哥、巴西、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和德国)中,75%以上的参与者都使用网络搜索与健康相关的信息,其中,中国互联网使用者中60%的人会利用网络搜索健康、医疗、疾病的相关信息,56%的人会利用网络上的健康信息进行自我诊断。这表明,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最为流行的获取健康信息的方式。

  不可否认,这种获取健康信息的方式具有普遍的积极意义。例如,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人们可以避免医院排队长、费用高等问题,并可以快速有效地获取想要了解的症状的相关信息;在一些健康网络论坛上,人们可以与有过相同经历的人进行讨论交流,寻求安慰;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人们可以随意搜索隐私性较高的疾病而无须担心受到歧视。然而,目前的研究表明,对于那些对自己的健康感到焦虑的人,通过网络搜索健康信息这种方式可能会加剧他们对自身症状的担忧,严重者甚至可能产生痛苦、焦虑等一系列身心问题,从而影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有研究者指出,对自己的健康更焦虑的人会更频繁地在互联网上搜索健康信息,而网上信息的不确定性反过来又加重了他们的焦虑症状,为了进一步进行自我诊断或寻求安慰,他们会再次进行搜索,这就会形成一种“搜索—焦虑—搜索”的恶性循环。这种由对自身健康过度焦虑导致的在网络上进行过度或重复的健康相关搜索,结果却变得更加焦虑或恐惧的异常行为模式被称为网络疑病症(Cyberchondria)。

  网络疑病症与疾病焦虑障碍相似

  2001年,瓦利(Valley)最初将网络疑病症作为一种疾病开始研究,他认为网络疑病症是一种由于在网络上搜索大量健康相关信息而产生对疾病的过度恐惧引发的病症,并且已经有弥漫全球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对网络疑病症研究的发展,不同学者对它有不同的定义。雷库佩罗(Recupero)将它定义为在线搜索健康信息的增加而导致的对健康的担忧。斯塔尔切维奇(Starcevic)提出,网络疑病症主要是指过度或重复地在线搜索与健康相关的信息,其动机是为了缓解健康相关的痛苦或焦虑,但结果反而使焦虑增加。麦克罗伊(McElroy)等人认为,网络疑病症具有多维结构,包括强迫、痛苦、过度、安慰和对医疗专业人员的不信任五个维度。

  网络疑病症作为一种新兴的疾病在DSM-V中尚未有具体的诊断标准。疾病焦虑障碍(Illness Anxiety Disorder)是一种在概念和性质上与网络疑病症相似的疾病,其在DSM-V中的诊断标准为:(1)怀疑自己患有严重疾病;(2)身体症状不存在或者存在但是强度很小,并且存在另一种疾病或者有很高的患病风险(如有很强的家族史),个体从而表现出对疾病的过度关注;(3)个体对健康表现出高度焦虑并且很容易对健康状况感到担忧;(4)个体表现出过多的与健康相关的行为;(5)症状存在至少6个月,个体所担心的疾病会随着时间变化;(6)其他精神障碍不能解释此症状。因此,疾病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可为网络疑病症的诊断提供参考。另外,网络疑病症与健康焦虑、问题性互联网使用等症状之间均存在高度相关。因此,研究网络疑病症相似或相关疾病,对于更深刻地理解网络疑病症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诊断标准、影响因素等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大多研究都表明,网上健康搜索(Online Health Research)会导致消极的情绪反应,如恐惧和亢奋,且过度搜索健康信息会加剧个体自身的焦虑程度,甚至可能最终形成某些精神障碍,如焦虑障碍、心境障碍等。而以网上健康搜索为主要特征的网络疑病症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也是极大的。首先,网上搜索健康信息得到的结果具有极大的不准确性。其次,过度搜索健康信息会加剧自身的焦虑程度甚至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精神疾病。网络疑病症已经被证明与健康焦虑、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及强迫症等症状存在高度相关,且有一项研究发现,反复在网上搜索健康相关信息后,4%—6%的患者表现出病理级别的疾病担忧,其严重程度足以满足DSM-IV的诊断标准。此外,过度搜索健康相关信息还可能会导致医疗资源的过度占用。

  受个体因素和网络环境因素影响

  关于网络疑病症的发病机制,斯塔尔切维奇等人提出了一个相关的模型,该模型假设网络疑病症本质上是一种通过不断在线搜索健康信息来寻求安全感的行为,其目的是应对搜索健康信息之后不断增加的焦虑或痛苦以及初次进行在线健康搜索之后仍存在的担忧。这些焦虑、痛苦或担忧通常是由错误的观念引起的,如搜索结果的排名越靠前(如脑肿瘤),就越能解释某种特定的症状(如头痛)。个体没能在网上获得令人欣慰的信息,因而对自己的健康更加担忧和焦虑,就会再次搜索信息作为补偿,最后导致恶性循环。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对网络疑病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少,且大部分研究尚未深入其内部的神经生理机制。疾病焦虑障碍是一种在概念和性质上与网络疑病症相似的疾病,其特征表现为尽管没有或者只有轻微的症状,仍对患有严重疾病有过度的恐惧,过程中伴有焦虑及过度的与健康有关的行为。格罗西(Grossi)等人的研究表明,疾病焦虑障碍患者的内感受性更敏感。巴斯基(Barsky)等人提出“躯体感觉放大模型”,并指出疑病症患者倾向于关注他们的躯体感觉,并将其体验为紧张和不安。已有研究表明,海马体负责接收感觉和内感受信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也显示,疾病焦虑障碍患者的内感受性更敏感可能与海马体的超连通性有关。另外,大脑左侧纹状体外区和副中心小叶之间的功能连接明显减少可能造成了疾病焦虑障碍患者对身体表征的错误判断,纹状体外区、杏仁核等的超连通性也可能导致了患者较高的焦虑水平。综上,由于网络疑病症与疾病焦虑障碍的相似性,对于疾病焦虑障碍内在神经生理机制的研究可以为更深入地了解网络疑病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一定借鉴。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影响网络疑病症的因素主要有个体因素和网络环境因素两类。

  个体本身所具有的一些人格特质在网络疑病症的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首先,有健康焦虑症状的个体在网上搜索健康信息更容易体验到消极的情绪。还有研究表明,以搜索健康信息为目的的网络使用也会反过来增加个体的健康焦虑,并且其还与抑郁症状的增加有关。其次,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是网络疑病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人们通常认为进行网上搜索可以获取更多信息,从而减少我们对问题的不确定性,然而由于网络信息的模糊性,有时在网上进行搜索后,个体的不确定性反而可能会增加,特别是当网络信息相互冲突的时候,人们可能会为了减少不确定性进行过度、反复的搜索。再次,强迫症状与网络疑病症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有研究者提出,网络疑病症的某些特征似乎是强迫性的,斯塔尔切维奇等人的研究表明,这种强迫性可能是由于害怕一旦停止搜索就无法找到所需的或重要的健康信息,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健康状况的不确定性。个体尽管存在痛苦和健康焦虑加剧等负面影响,但个体通过网络对健康信息或安慰的寻求仍然不会停止,反而可能增多。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因素,完美主义特质、网络成瘾等多种个体因素都会对网络疑病症的发生起一定作用,可见,网络疑病症是多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除个体因素外,网络环境因素对网络疑病症的影响也不容小觑。虽然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人们在网上搜索健康信息时的用户体验,从而影响其情绪、认知、行为等,最终导致网络疑病症的产生。例如,很多网页会按照网站点击率对其进行排序,排在前面的往往是点击率最高的网站,而人们在网上搜索健康信息时,常常倾向于注意那些罕见的、严重的疾病,从而造成其点击率比那些更为普通和常见的疾病高,因此较严重的疾病会排在更为靠前的位置,这意味着其他用户会更容易注意到它们,其点击率也会进一步增加,因此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人们的焦虑情绪。

  目前网络疑病症并未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之相关的研究课题还存在较大空白。首先,当前并没有研究对网络疑病症发病的内部神经生理机制进行深入探讨,这极大地限制了对网络疑病症及相关疾病的干预及治疗,未来研究应在这一方面进一步探索,丰富充实这一领域的理论基础。同时,已有研究表明,网络疑病症和其他病症如抑郁、强迫、焦虑等存在高度相关,但对于其因果或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不明确,未来加强对此方面的研究有助于网络疑病症及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对提高人们生活的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对网络疑病症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提醒人们规范就医,不盲目相信网络健康信息,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对网络疑病症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可以促使网络医疗信息的专业化及规范化发展,进而成为推动国家医疗体系和社会福利制度进步的助推力。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