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国际视野
2020年07月02日 09: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2日第1958期 作者:胡军方 魏雅珍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开放兼容,才能富强兴盛。”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立足民族、面向世界,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

  第一,树立面向世界、关怀人类的视野。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日益融入世界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立足民族、面向世界,坚持关注世界和关怀人类的视野。坚持面向世界,是因为全球化已经形成了国家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交融的局面。在相互依存和相互承认的基础上,相互的善意和彼此的关怀是世界和平发展的道义力量。中华民族历来有“仁者爱人”和“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仁爱精神传统,它蕴含了关注世界的视野和关怀人类的情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充分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用责任担当和勇敢牺牲的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时候,中国积极向世界各国派出抗疫医疗专家、提供病毒检测方法、提供抗疫物资等暖心行动,展现了中国的大爱无疆和对世界各国的守望相助。

  第二,培养命运与共、合作共赢的意识。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闭关自守和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发展、安全、气候与环境等全球性问题,都需要超越狭隘的民族国家的立场,在承认人类有共同利益与国家间普遍善意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妥善解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源自中国、属于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是极端的世界主义,不是把某种特定的制度与价值当成世界通行的标准,而是着眼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和致力于人类共同的利益与需要。这一理念对于中国而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和秩序;对于世界而言,中国人民的梦想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需要相互信任和平等互利。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命运与共、合作共赢的意识,“义行天下、携手奋进”,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世界。

  第三,培养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胸襟。在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民族主义是一个审视视角。世界是由不同的国家或民族构成的,不同的民族有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语言和传统等。民族主义的核心是坚持民族本位,捍卫民族利益和维护民族文化。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具有相通之处,都要求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热爱民族文化。面对世界的多元文化,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培养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胸襟。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一部世界文明史,就是不同国家或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的历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从而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和辉煌的中华文明。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对内应该肯定、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倡导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交流与借鉴,主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

  第四,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心态。正确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做到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当前,中国正处于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但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这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了极大发展并取得了伟大成功,同时仍然存在诸多的短板和不足。中国走向富强的过程,必将是一个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国威胁论”和唱衰中国的论调都是站不住脚的。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理性平和地对待中国的成功与不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培养家国情怀和维护国家自身利益的同时,要具有面向世界的视野和培养命运与共的意识,要培育开放包容的胸襟和理性平和的心态,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