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是主题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主题教育的主要目的。通过主题教育能够使党员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尤其是执政能力,确保党长期执政,确保国家政权的长治久安。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政权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从上层建筑维度来把握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才能把握其本质。
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必须加大正风肃纪、严明纪律、惩治腐败力度,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使敢于违纪贪腐的人付出代价,使领导干部心生戒惧,不敢贪腐。“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坚决防范各种利益集团‘围猎’和绑架领导干部。”让反腐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直高悬在党员干部头上。
完善党规党纪,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必须不断健全制度体系,把篱笆扎紧,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通过完善和落实《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制度,强化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综合施策、标本兼治,使领导干部不能贪腐。“要织密监督的‘天网’,扎紧制度的篱笆,发挥巡视利剑作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清正干部、清廉政府、清明政治就在身边、就在眼前。”
加强对干部的政治品德教育,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廉洁自律、廉洁用权、廉洁齐家的模范。”必须不断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实现不想贪腐。不敢腐是永葆政治本色的外在威慑,不能腐是永葆政治本色的制度保障,不想腐是永葆政治本色的内在动力,从不敢腐到不能腐再到不想腐是由外而内、层层深入的关系,内外因相互作用,共同为永葆政治本色保驾护航。
提升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提高政治能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实质上就是从政治上分析问题,只有对问题分析透彻、到位,才能准确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提升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就要不断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着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会并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有的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深、一知半解,不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经常会把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混淆起来,甚至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有的党员政治站位不高,全局观念不强,本位主义较强,眼睛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能自觉做到在大局下思考和行动;有的党员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政治上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视而不见、置若罔闻,甚至对挑战政治底线的错误言论和不良风气实施鸵鸟政策,听之任之、逃避责任、失职渎职。
提升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炼就一双政治慧眼,不畏浮云遮望眼,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政治定力是党员干部的首要政治素养。政治定力是“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自信和实力,是党员干部立德修身从业的根本要求。政治定力承载着党员干部的政治品德、理想信念、党性修养、职业操守、责任担当和廉洁自律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是判别党员干部政治品德高尚与否的核心依据,是对领导干部最基本的政治要求。党员干部政治定力出现问题就意味着会背离从政的基本职业道德,思想防线的闸门一旦打开,就会犯错误甚至走向违纪违法的深渊。政治定力源于理想信念的坚定,政治定力强不强首先要看理想信念是否坚定。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看形势做工作不能盲人摸象、坐井观天、揠苗助长、削足适履、画蛇添足。”
提升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产生的,可见政权对政党的重要性。而政治风险则直接关系政党的政权统治,关系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务必高度重视防范政治风险。必须切实增强防范政治风险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这是确保党长期执政和政权稳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政治前提。今天的中国,既要打赢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切实取得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保持政权的长期稳定,也要沉着应对国际上“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风险挑战,确保国家不变色,政权不变质。
防范政治风险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第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第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第四,必须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未雨绸缪。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共产党早期基层党员群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研究”(17CDJ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