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为了照顾子女和第三代,主动或被动地远离家乡,来到大城市,这个群体被称为“老漂族”。近年来,“老漂族”在保持人数日益扩大的同时,呈现出新的特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显示,原本更多以流动人口身份出现的“老漂族”,不少已由流动人口转为常住人口。随着“老漂族”常住人口的增加,其身心健康引起了政府、社会和学界的关注。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有研究表明,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和心理弹性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老漂族”作为老年人重要群体,其领悟社会支持越少、孤独感越高、心理弹性越低,身心健康水平越低。
与实际社会支持不同,领悟社会支持指个体从社会关系及社会交往中感受到的帮助与支持、对社会支持的期望和评价,以及对可能获得的社会支持的信念。孤独感指人处于某种陌生、封闭或特殊的环境中时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不愉快的负性情绪体验。心理弹性指个体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即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它可以通过学习予以提升,同时受到个体外环境因素的影响。
多项国内外研究显示,领悟社会支持在老年期前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一般而言,女性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均比男性高。性别对孤独感的影响尚存争议,有研究发现女性孤独感水平高于男性,也有研究发现男性高于女性,但总体上多数研究显示性别会显著地影响孤独感。心理弹性同样存在性别差异,有研究发现女性心理弹性水平高于男性,例如留守女孩受照管者的忽视多于男孩,但心理健康水平却高于男孩;曾遭遇过严重压力和逆境的成年人中,女性成功适应的比率高于男性。另外的研究则发现,男性心理弹性水平高于女性,特别是在自主性和不屈服性这两个特点上。
存在性别差异的原因主要源于先天生物学差异。近年来,脑科学的研究结果亦有证实。而根据社会认知和社会角色理论,后天社会化过程也会导致性别差异产生。可以说,以先天生物学差异为基础的社会化过程最终导致性别差异的形成。在社会化进程中,个体会通过模仿同性个体或采取社会期望的性别角色标准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期望。东西方文化均认为,女性对人际关系更敏感、更容易感知到关爱,男性则需要坚强独立、避免情绪化。因此,无论在哪种文化框架下,相比男性,女性对自己的社会和人际关系更关注,能够更积极地投入到各种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中,也更能感受到生活中各种来源的支持,他人也会和女性有更多的情感沟通,为女性提供更多的帮助。同时,女性在心理上容易产生依赖也更为敏感,在社会关系受损时更易情绪低落;而男性遵循阳刚、独立自主的典型性别角色,不轻易表达情感需求,更难建立亲密社会关系,更不容易获得社会支持。
“老漂族”在领悟社会支持等方面出现去性别化现象
珠三角是我国流动人口的主要集聚区,深圳人口的流动性更为明显。本研究以深圳市各社区的“老漂族”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进行调查,共有436名“老漂族”参与,其中女性265人,男性171人,不包括文盲老人。
领悟社会支持测量工具采用由布鲁门塔尔(Blumenthal)等人1987年修订、姜乾金翻译成中文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该量表共有12个自评项目,总分范围为12—84分;分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包括领导、亲戚、同事)三个维度。在维度上和总量表上所得分数越高,表明领悟社会支持程度越高。
孤独感测量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第三版,共20道题。相对于前两版,该版降低了对理解条目所需阅读能力的要求。UCLA孤独感量表第三版可应用于各类人群。
心理弹性的测量采用由倪倩玉等人翻译的心理弹性量表简表(Resilience Scale-14)。该量表共14个条目,总分为14—98分,得分越高,心理弹性越好。
经测量和数据分析可知:“老漂族”的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和心理弹性均出现去性别化现象。在领悟社会支持方面,不同性别老人的总平均分(p=0.931)和各维度平均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女性平均总得分59.70,男性平均总得分59.59。在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三个维度上,女性平均得分分别为20.15、19.34和20.22,男性平均得分分别为20.42、19.26和19.91。在孤独感方面,女性平均得分44.05,男性平均得分43.29,无统计学差异(p=0.340)。在心理弹性方面,女性平均得分49.92,男性平均得分51.27,亦无显著差异(p=0.062)。
“老漂族”去性别化的心理特点分析
一方面,随着人体衰老,分泌激素细胞的新陈代谢逐渐减弱,激素水平也会有所下降。睾丸酮水平和催产素水平对社会行为影响很大。睾丸酮是一种雄性激素,成年男性的分泌量是女性的20倍。催产素被喻为爱的荷尔蒙和亲密荷尔蒙,在人类的情感联结和其他社会性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女性的催产素水平显著高于男性。男性的睾丸酮水平在40岁后每年都会下降,而女性约45岁时卵巢开始萎缩,导致雌激素分泌水平骤降。随着年龄增长,老年男女性体内的性激素差异逐渐减小,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相应出现去性别化现象。另一方面,中国职场男性对权威和等级过度关注,持续追逐成就,随着年老,社会角色丧失(例如多数男女性都从谋职者转变为退休者、从关怀子女者转变为受关怀者),性别角色规范的影响会减小,他们也逐渐回归家庭,成就取向逐渐转换为一种人际取向。随着年老,女性的人际圈逐渐缩小,领悟社会支持来源也会逐渐减少。因此,老年人在不同性别间的领悟社会支持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此外,由于社会角色和身心功能的变化,男女性自信心和精神满意度水平都有所下降,且共同的压力都限于日常生活,个体内外界因素对心理弹性的影响也会趋同,因此心理弹性的性别差异亦不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老漂族”孤独感的去性别化现象具有独特性。国内外研究都显示,女性老年人的孤独感水平高于男性,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然而,本研究表明“老漂族”的孤独感并不存在性别差异。这主要因为“老漂族”离开故土,来到异乡,远离原本的社会网络,且囿于已有的生活习惯和方言,较难融入社区并在短时间内建立新的亲密关系。同时,“老漂族”来到异乡,无论性别,均需参与繁重且并不习惯的家务活。这一点削减了男性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最为重要的是,对“老漂族”来讲,与习惯的熟人社会的邻里关系不同,城市的邻里人际关系呈现陌生化和孤立化。因此,“老漂族”在孤独感上出现去性别化现象。
来自欧洲和美国的研究表明,老年女性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均高于老年男性。这与本研究中“老漂族”心理特点存在去性别化的结论并不一致,其原因主要在于文化差异的存在。集体主义下的个体认为自己是镶嵌在社会网络中的相互依存的实体,而个人主义下的个体认为自己是独立自主的,通过自我构念构建社会支持,这种差异有助于理解与关系有关的心理过程。个人主义下的社会支持主要源于核心家庭成员、亲密朋友和其他亲密关系,而集体主义下的社会支持还会来自整个家族和朋友,且来自熟人的社会支持经常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国外研究证实,女性在领悟社会支持方面受朋友的影响更大,而男性受家庭影响更大。因此,集体主义下的中国男性退休、迁居后的领悟社会支持来源随社会关系变化而变化,而个人主义下的国外男性退休后的领悟社会支持来源不会发生明显改变,所以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仍低于女性。
由于不分性别的敬老奉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男女老人都更易内化自己是更脆弱、需要奉养的观念。同时,作为心理弹性的一部分,老人的应对策略有保护、恢复、适应和个体继续发展的作用,个体素质又会反过来影响心理弹性。个人主义下的国外老人受限更少,有更多的应对策略,而社会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的依旧存在使男性有更多选择,因此男性心理弹性也可能大于女性。然而,“老漂族”无论男女,均会承担起照顾子孙的重任,都会受到子女、家庭等因素的限制,因此应对策略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本文系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攀登计划”专项资金)项目“日暮夕阳漂他乡:‘老漂族’的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干预”(pdjh2020b0513)、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隐性的力量:老漂族心理健康与幸福城市建设”(2018WZDXM01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心理学院、深圳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