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以来,俄罗斯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鲁迅所说“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五四新文学在演进过程中,始终伴有对俄罗斯文学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借鉴与接受。俄罗斯的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文学影响五四文学最直接的表征是确立“为人生”的文学理念,引发了“血与泪”的题材书写。受译介的俄罗斯文学影响,五四作家更加关注现实人生,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倡导“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为中国现代小说开辟了崭新的创作方向与文学主题。这些不仅成为五四文学的创作主流,也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意蕴。
确立“为人生”的文学理念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国人从精神文化层面探索救亡图强之路,文学启蒙对社会变革的作用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五四作家译介俄罗斯文学经典,希望通过文学来启迪人们的思想,最集中的体现便是倡导“为人生”的文学理念。作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主张,无论是在文学理念层面,还是在具体的小说创作中,“为人生”都是五四文学最耀眼的徽标。追根溯源,五四时期“为人生”的文学理念与俄罗斯文学的影响密不可分。
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的译介和研究呈现出“在中国极一时之盛”的局面。根据《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1917—1927)中“翻译总目”的统计,五四运动后8年内中国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共有187部,其中俄罗斯为65部,占三分之一强。当时的翻译界特别注重译介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等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的作品。在五四作家看来,俄罗斯文学直面社会现实,关注底层人生,深挖人性本真,这正是中国文学所需要的。俄罗斯文学“为人生”的价值取向及独特的艺术风格,深深吸引了五四作家。“俄罗斯文学则幽深暗淡,描写人生的苦痛,直到了极深秘处,几乎为全世界呼出苦痛的喊声来。”(王统照《俄罗斯文学的片面》)他们对俄罗斯文学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感情。鲁迅非常认同俄罗斯文学“为人生”的价值取向,认为:“俄国的文学,从尼古拉斯二世时候以来,就是‘为人生’的,无论它的主意是在探究,或在解决,或者堕入神秘,沦于颓唐,而其主流还是一个:为人生。”(《〈竖琴〉前记》)茅盾认为,“俄人视文学又较他国人为重,他们以为文学这东西……不但要表现人生,而且要有用于人生”(《俄国近代文学杂谭》)。五四时期最大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一致主张要“先译和人生密切相关的书”,倡导“为人生”的理论主张,提出“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文学研究会宣言》)。
俄罗斯文学家以人道主义作为精神底蕴的“为人生”文学理念,大大开阔了五四作家的视野,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创作。他们作品中“为人生”的主题和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得到了五四作家的高度认同,成为五四文学的重要精神资源。例如,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人道主义及“平民意识”;果戈理作品对社会矛盾的深切感知及其冷峻风格;契诃夫作品善于从平凡生活中提炼主题,表现人民生活,表现“为人生”的主题;屠格涅夫的时代写实及对人性的深刻挖掘;等等。以此为镜,五四作家将“为人生”的文学理念作为方向,创作出很多表现“为人生”主题的作品。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作品同名,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果戈理作品中“为人生”的主题及“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并成功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以运用。可以说,鲁迅的作品不乏借鉴果戈理之处,同时又有自己的创新。除此之外,从鲁迅的《阿Q正传》《孔乙己》《长明灯》等作品中,都可看到俄罗斯文学对他的影响。茅盾曾坦言他的长篇小说《子夜》的创作就是受到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影响和启发,力图通过宏大的艺术结构,剖析复杂深刻的社会问题,探寻现实与人生的答案。此外,叶圣陶、庐隐、王统照等作家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五四时期的文学无论描写底层人民的苦难,还是刻画知识分子的落寞,众多作品都贯穿着“为人生”的主题。
书写“血与泪”的题材
五四时期表现“为人生”主题的小说多为“问题小说”,其主旨往往是借小说来阐释人生和社会的一些问题。这些作品在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中尤为关注底层人的生存状况,注重书写“血与泪”的题材,这是受俄罗斯文学“平民意识”影响的结果。俄罗斯文学中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社会底层的悲悯情怀,深深影响了五四作家,他们由此看到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的酸辛,的挣扎”,明白了“世界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鲁迅《祝中俄文字之交》)。1921年,郑振铎在《血和泪的文学》一文中提出“血和泪的文学”概念,认为“我们现在需要血的文学和泪的文学似乎要比‘雍容尔雅’,‘吟风啸月’的作品甚些吧”。郑振铎对“血和泪的文学”的倡导深受俄罗斯文学影响。他早期热衷于俄罗斯文学的翻译和接受,这影响了他的文学主张。“血和泪的文学”要求文学应关注现实,再现社会人生中的苦难,剖析底层人们真实的生存境遇和精神世界。
19世纪俄罗斯很多作家将普通人、弱小者作为表现对象,塑造了一系列“小人物”形象,描写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遭遇,在他们的“灵魂深处体现着人民对一切苦难的追忆”(高尔基语)。五四作家非常倾心于俄罗斯小说对“小人物”生活和命运的真实描绘。在托尔斯泰、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及其作品的熏染启发下,结合本土社会状况和文化语境,他们进行自己的文学实践,很多作品展现了“小人物”的善良灵魂如何被社会吞噬的血泪史,产生了一批描写和表现“小人物”形象和命运的“血与泪”题材的作品。例如,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以饱含“血泪”的笔触,客观冷峻地描绘了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郁达夫的《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对悲惨的人力车夫和孤苦的工厂女工充满了怜悯与关怀,发出了不甘沉沦的孤独者的倾诉和叹息。鲁迅的《一件小事》《祝福》《明天》等,都描写了底层小人物的血泪。五四作家站在底层人的立场,以“我”的视角,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对“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给予深切同情,充满深切的人文关怀。他们高扬人的意识与平民意识,在创作中展现的现实性、批判性及作家的责任感、使命意识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如出一辙。他们以创作拷问灵魂,直面当时的时代和社会,震撼读者心灵,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应。
俄罗斯文学潜在地影响了五四文学,参与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演进历程。王富仁在论及鲁迅所受俄罗斯文学的影响时说:“我们所使用的‘影响’一词,不仅指直接的、外部的、形式的借用与采取,更重要的是鲁迅在自己的创作中有机融化了的俄国作家的创作经验。”(《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文学中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忧患意识,深深打动着五四作家。俄罗斯文学家的时代使命感以及注重内心自省忏悔的哲思,为五四作家带来了希望和启示,契合了当时作家的内在需求,对现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俄罗斯汉学研究现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俄罗斯的译介传播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