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主题报道的媒介呈现
2020年11月26日 09:4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26日第2056期 作者:张芸

  新闻记录时代、书写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壮丽篇章。新闻媒体聚焦精准扶贫主战场,宣传解读国家政策,用有温度、有情怀、有品质的新闻报道,向全世界讲述中国的脱贫故事。

  聚焦农民主体,讲好一线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我们必须激发农民主体的内生动力,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克服“等靠要”思想。因此,脱贫攻坚新闻报道既要准确传达党和国家的政策措施,更要反映基层群众的鲜活实践。除了报道驻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的创业经验之外,新闻报道的议程设置要集中在贫困主体的自觉行动上,用版面镜头记录农民群众脱贫攻坚的奋斗足迹,讲述贫困群众的脱贫经历、创业故事。

  《人民日报》刊发的《老郭脱贫记》,报道了河南省新乡封丘县王村乡小城村贫困户郭祖彬主动让出低保、公益岗位等名额,带头种植药材,脱贫致富的典型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河北卫视近期播出的脱贫攻坚特别节目《希望的田野》,由“奋斗者”现身说法,讲述战胜贫困的经历。这些“沾泥土、带露珠”的新闻作品彰显了脱贫群众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深耕优质内容,凝练多元主题。经过不懈奋战,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成效令人瞩目。这些成绩不仅体现为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提高、物质条件改善,也表现为精神文化的丰盈、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美好生活实现愿景。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新闻媒体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目标,从农民增收致富、农村文化传承、思想道德建设、基层公共服务等领域全面总结、全景呈现精准扶贫的丰硕成果。

  中国日报等媒体曾多次报道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玉狗梁村健康扶贫的事迹,这个国家级贫困村因全村留守老人和妇女精习瑜伽而走红,被称为“中国瑜伽第一村”。村民们不仅强健了身体,还利用瑜伽演出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贵州电视台近期推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百张笑脸话脱贫”等新闻专题,报道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党建引领富民兴村、村民集体议事制度等脱贫攻坚成效。

  创新传播形式,打造融媒景观。无论媒介形态如何变迁,传播形式首先要服务于内容、服务于受众。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群众是重点扶贫对象。由于地处偏远,信息接收手段落后,为了让贫困群众充分了解扶贫政策,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等地新闻媒体加大地方民族语言的报道体量,让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第一时间传达到位,全力扫除政策信息传播的盲区。

  在全媒体传播时代,主题报道也要转变面孔,主动适应移动化、分众化、可视化、互动化的传播趋势,利用视频、动漫、H5、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表现形式,把有意义的宣传主题做成有意思的传播作品。2019年,津云新媒体制作的短视频《臊子书记》,讲述天津大学选派甘肃陇南的驻村干部开发地方特色美食臊子面,打造电商产业链帮村民致富的故事。该视频采访深入、情节流畅,还运用MG动画、3D建模等技术,进行艺术化的视觉表达,成为全网点击量过亿的“爆款”。还有很多新闻媒体加大新媒体产品的开发创新。河北卫视在新媒体平台开办移动直播节目《暖暖的生活——看得见的脱贫攻坚》,通过“文旅体验+电商直播”的新媒体纪实方式,走进产业扶贫现场,带给受众更具代入感、更鲜活、更真实的新闻体验。

  扩大传播版图,构建开放矩阵。在全媒体时代,人人都能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目前,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社交媒体成为农村受众媒介接触的重要方式。同时,众多三农自媒体达人在农民群体中颇具影响力。近年来,三农自媒体在传播乡村文化、旅游开发、农产品销售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记录脱贫攻坚历程、描绘美丽乡村愿景同样需要他们的参与助力。

  精准扶贫不仅攻克中国脱贫解困的发展难题,也是为全世界提供反贫困的中国方案,需要国际社会的认同、理解和接纳。在脱贫攻坚新闻报道中,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都在不断强化对外传播意识,推出了许多具有国际视野、中国风骨、时代特色的优秀新闻作品。在近两年的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诺奖得主尤努斯精准扶贫到河南》《河池脱贫经验“出口”亚非国家》《外国使节神山村里探寻中国脱贫经验》等作品获得国际传播奖。

  倾听民声民意,做好舆论监督。新闻媒体要坚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坚持用事实说话,真实反映贫困地区、脱贫群众的意见呼声,有效引导舆论、凝聚共识。

  新闻报道既要盘点成绩,也要直面问题,发挥舆论监督的力量,确保扶贫政策执行不打折扣、脱贫成效经得起检验。加强对于贫困地区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精准施治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的舆论监督。着眼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利用新闻媒体的社会监测和组织动员功能,积极探讨建立反贫困长效机制,开展建设性监督。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2020G_09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