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作为现代性理论的重要内容,超越于其他现代性理论之处在于马克思不仅通过揭示劳动—资本的本质关系进而揭示现代性的真实面目,而且提出共产主义理论,建构了实现人类解放和全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蓝图。中国现代化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逻辑,建构中国现代化理论要求我们遵循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原则。
回答现代性问题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集中表现为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一方面,马克思在谈到资本主义社会时,不止一次地用“现代社会”或“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表述,马克思本身就是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对资本进行批判的,对资本的批判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例如,他在《资本论》的序言中说道,“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另一方面,现代性和资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资本的特性要求现代性的发展。资本的特性是增殖,是不断追求利润,资本的这一特性要求现代社会不断进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变革,进而推动全部社会关系的变革,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产工具的创新恰恰是现代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正如马克思曾指出的那样,“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
马克思的资本批判揭示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通过对劳资关系的揭示解答了现代性的出路问题。所谓现代性的出路问题,就是指如何实现对资本—劳动二元对立的批判,人们应当如何走出资本—劳动二元对立带来的后果。在资产阶级社会中,资本与工人的劳动之间是一种占有关系,表现为资本通过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以实现其不断增殖的目的。在这种占有关系下,工人的劳动就不再是自由劳动,而是异化的劳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资本越来越成为社会力量(只有资本家才是这个力量的执行者,而且这个力量同一个个人的劳动创造或能够创造的东西毫无关系),然而是异化的、独立的社会力量,这个力量作为物并且通过这种物作为个别资本家的权力而同社会相对立”。因此,资本和劳动之间是一对相矛盾的关系,工人劳动得越多,资本从他身上剥削的剩余价值越多,工人的劳动能力越是提高,资本越是发展,“对于劳动来说作为资本的生产力起作用,因而也表现为资本的发展,而且,越是随着这种发展而发生劳动能力的贫乏化,至少是大量劳动能力的贫乏化,就越是表现为资本的发展”。马克思通过揭示资本和劳动的本质关系,表明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扬弃私有财产,消除异化劳动,人们才能摆脱资本的剥削与压迫,工人的劳动才能成为真正自由的劳动。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回答了现代性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主体性困境问题。所谓主体性困境就是人的困境,即现代性虽然强调“理性”与“主体性”,却并没有使得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而是陷入“唯我论”“人类中心主义”等困境之中。现代性凭借对“理性”与“主体性”的强调,一方面使人类摆脱了对宗教的盲目信仰,揭示了经院哲学的宗教本质;另一方面使得“理性”沦为“工具理性”,即在改变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前进的同时,给世界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即现代性危机。现代性危机表现在诸多方面,如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等。由此,人们不得不开始思考,依靠理性与主体性,是否能够真正实现人类的解放与发展。就现代性带来的种种矛盾与问题,马克思认为只有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解放。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做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这些前提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以,实现共产主义才是人类摆脱现代性危机,实现自身发展的有效路径。
为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提供思想养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迅速,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管是经济实力还是国际影响力都有了极大提升。正如吉姆·罗杰斯所判断的那样,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21世纪则是中国的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提出表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任重道远。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时,应当坚持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与坚持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因为一方面,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度满足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作为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应当在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继续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突出的特征就是,我们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突破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相互对立的传统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由地区保护、行政垄断、闭关锁国的经济向内外开放、平等竞争的经济飞跃。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就意味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经接轨。这不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会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此,需要合理处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这就需要坚持将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处理好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因此,只有从思想和现实双重维度深入思考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序运行。
(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现代性理论变迁与中国新现代性发展趋势研究”(KYCX20_2086)结项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