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从湘西苗寨十八洞村、贵州遵义花茂村,到山东潍坊北崔崖村、河北丰宁三岔口村,再到新疆英吉沙县土陶村……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电视剧作为传统的、具有广阔市场与影响力的传播载体,一直与时代同步,成为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的重要展示窗口。
20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的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闪亮登场,从《一个都不能少》《绿水青山带笑颜》《花繁叶茂》到《最美的乡村》《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等,一度引发收视热潮,屡创收视新高,观众口碑良好,为讲好中国脱贫故事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扶贫剧借助影像方式去记录和反映农村脱贫攻坚的实践,以及新时代农民的命运轨迹和奋斗历程,以纪实性与艺术性兼具的审美追求,紧扣时代主题,谱写了一曲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村与农民波澜壮阔的“山乡巨变”之歌。扶贫剧在叙事角度、角色设计、故事场域上不断创新突破,对脱贫攻坚故事进行了精彩呈现。
叙事角度出新:小切口打开大主题
脱贫攻坚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大工程,“生态移民”“大学生回乡创业”“乡村旅游”、土地流转、产业升级、扶志扶智等,都是脱贫攻坚战中实际发生的事。2020年以来,不少扶贫剧深入挖掘脱贫攻坚中的真人真事,以小切口打开了大主题,在题材选取、叙事角度上打破藩篱,拓展和丰富了扶贫剧的表达空间。
比如,《一个都不能少》将镜头对准了乡村文化重塑,把青年回乡创业、生态旅游开发等内容巧妙地穿插在整个村庄脱贫攻坚的故事线里;《遍地书香》聚焦“文化扶贫”,从故事伊始村民的观望态度,到最终村民“人手一书”,讲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扶贫故事;《花繁叶茂》则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土地流转、“三改”等棘手问题为切入点,展开了脱贫攻坚的整体画卷;《最美的乡村》以刚刚入村的扶贫干部与村委会、村民之间的矛盾为切入点……这些小切口使得扶贫故事一开场便悬念迭生、引人入胜。扶贫工作正是伴随矛盾冲突的不断展开、发展、激化、缓和、化解进行的,并随时有小悬念扣动人心。
角色设计出彩:小人物映射大时代
扶贫剧折射着党的扶贫政策的深入人心、基层扶贫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中国农民自身转型过程中内心深处的丝丝缕缕。扶贫剧大多以平民化的视角,通过深描乡村世情百态,从细微处、小人物落笔,一个个性格迥异的普通人跃然荧屏,从他们的喜怒哀乐中,映射出脱贫攻坚大背景下的时代变革,展现宏大的时代命题。
在扶贫剧中,扶贫干部或基层党员,勇于担当、认真负责,但往往又是优缺点并存的普通人。贫困村居民也是各具特色、有血有肉,成为脱贫攻坚中伟大的行动者与追梦人。比如《花繁叶茂》里的村支部书记唐万财给第一书记欧阳采薇下马威,但在拆除老房子等情节中,使观众看到了唐万财的不舍,折射出改革面前基层群众的纠结和心理斗争,使唐万财这个角色更加有血有肉;《一个都不能少》中焉支村党支部书记夏宝生,虽然善于同群众打成一片,但是思想保守,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立体、鲜活;《最美的乡村》中大仁大义的村支部书记邢铁山、农村巧手残疾姑娘张巧花、泼辣外向的赵凤仪、因酒致贫又洗心革面的关铁栓、宝刀不老的窗花陈、巴大碗等,这些角色丰富了地域文化特色,贴合了信息时代语境,讴歌了群众的智慧与力量,生动、多元的行动者群像共同谱就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脱贫攻坚人民大合唱。
故事场域出色:小村庄连接大空间
决胜脱贫攻坚面对的是难啃的“硬骨头”,需要全面动员、全民参与,凝心聚力。扶贫剧深度聚焦了脱贫攻坚中的社会参与情况,通过场域的丰富性和延展性,充实了故事空间,以影像的力量影响和促进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扶贫剧场域的丰富性体现在电视剧叙事手法的立体化和创新上。《最美的乡村》生动刻画了无私奉献直到生命最后时刻的周教授和网红“肖哥”这两个配角。周教授是一位农业大学的退休教师,他扎根乡村无私为贫困户进行技能培训、用行动引导网瘾少年重回人生正途,他连接的是国家精英、知识分子与高校。网红“肖哥”则是一名“北漂”网络主播,她因被乡村文化吸引而加入到为贫困村进行宣传推广的队伍,她连接的是都市、时尚、网络与年轻人。扶贫剧场域的延展性体现在对贫困地区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慷慨呈现上,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进行“引流”的“软广”。比如《花繁叶茂》带观众领略了遍地油菜花、鸟鸣婉转、溪水潺潺的贵州乡村自然景观,不知自此有多少观众对花茂村心怀向往;《一个都不能少》则将中国西部气势磅礴的丹霞地貌、鲜艳夺目的万亩花海和雄浑奇崛的峡谷冰沟等全景展现,而那身着民族盛装的腰鼓队点缀在山峦之间,此情此景成为最吸引人的“乡村游”理想去处。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9080503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所)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