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教育及学术研究中,写作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近年来,“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在当下中国高校及学术界逐渐成为热点,各大院校纷纷设置创意写作专业或研究方向。在探析中国近10年来写作教学及写作学科问题与观念的基础上,可对“创意写作”这一“外来”新兴专业和学科的内涵及前景展开进一步探讨。
近代以来,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已得到中国学界公认,涌现出一批经典教材,如梁启超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陈望道的《作文法讲义》、叶圣陶的《作文论》、夏丏尊的《文章作法》、沈从文的《各体文习作》等。另外,从某种程度上看,新文学的形成过程同样也是现代文体教学逐步深化的过程,脱离旧文体、建设新的作文之法在现代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20世纪中后期专业分科及学科化的发展,写作教学在专业培养和学科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弱化。从近10年的状况来看,“中文系不培养作家”的观念日益固化,基础写作和应用文写作、大学语文一样,多被列为公共课程。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写作课程面临两种评价和处境:一种坚持写作课程的有用性,认为写作课程是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程,能帮助学生打好专业基础,对学生未来发展影响深远;但写作教师需要有渊博的文学知识和审美批评能力,也需要付出较大的教学精力。另一种则主张写作课程的无用论,认为中文专业课程中包含诸多二级学科,各学科均有一套理论知识和文体写作规范,但基础写作教学并没有完全独立的理论和知识体系,教学效果也不明显;且写作课教师大多并非作家,本身缺乏写作经验和创作能力,而拥有写作经验的作家大多缺乏学历背景和理论知识,无法立足于大学讲坛。所以,大学写作教学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处境颇为尴尬。
即便如此,还是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坚持不懈地编写和改进各种大学写作教材,探讨写作学科理论。如马正平从中国古典美学的知识背景和学科研究视野出发,宏观地建构出具有个人研究特色的写作学体系,先后出版《写作行为论》《写作文化论》《写作生长论》及写作思维训练、文体训练等系列教材和研究著作,以学术研究与教材开发为抓手,努力打造写作学科高地。
几十年来,从中文学科分化出很多新兴学科,如新闻传播学、影视戏剧学、艺术学等纷纷独立成为院系建制。这些学科门类无不是由时代社会的外在冲击与学科内部细化的趋势双向促成的,写作学科自然不会例外。因此,不改变写作教学的尴尬状况,仅依靠写作学科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建构很难推进专业教育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近10年来,以葛红兵为代表的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学科团队积极应对上述挑战,促进了创意写作学科建设。葛红兵从其他国家教育模式中寻找新的资源,主张“走‘创意写作’教育教学之路,是中国高校文学教育未来独立发展的重要方向”。新的契机给写作专业教育和学科建设带来了时代感和开放性视野。
由此也就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创意写作的培养目标、学科建设等问题。传统高校的中文系大多利用专业优势资源和深厚的艺术氛围,坚持走专业作家培养道路,如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均强调文学创作人才培养的思路。这种培养模式注重在历史、时代与文学传统的深处思考个人写作立场,坚持形而上的文学审美教育,走专业作家培养之路,弱化流行文学及类型化写作的创作导向。这是典型的学院派文学教育理念。
然而,对于全社会而言,真正“成为作家”并非仅仅依靠专业培养。除了传统观念认定的天赋、专业才能和前辈奖掖之外,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中,还需要有更多的时代契机、经济资本运作、作家的个性与市场环境之间的有效互动等诸多现实因素。
所以,除专业化作家培养之外,文学教育在不少专业领域留有很大空间。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许道军认为,创意写作不只是培养优秀作家,更是“鼓励全民写作并通过提供专业的写作教育为全民写作服务”。近十几年来,在商业化影响下走红的影视编剧、网络文学和网络IP剧,各类网络(微博、公众号)和职场(广告文案、新媒体、艺术策划等)写手,使得商业化的文学奖重新燃起,儿童文学作家引领作家富豪榜。这些文化产业模式刺激了一大批青年写作群体投身于各种创意写作的职业生涯中。
尽管创意写作的专业培养质量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检验,但从专业建设和学科评估标准看,创意写作学科应注重与国外大学的合作交流,翻译、借鉴海外创意写作教材和研究成果,积极探索本国写作教学的创新经验,如实验班、写作坊、翻转课堂等。此外,创意写作专业还需紧密联系当下中国文化教育产业第一线,深入文化出版企业、职业学院、教育培训机构、中小学校等建立实践基地。这些工作措施可切实推进创意写作学科的发展。
传统的写作学一直把“立意”视为写作过程的关键环节,强调“胸中之竹”的酝酿与构思阶段,主张从“立意”的高下判断作家的审美能力和为文境界。而在新的写作视野中,“创意”并非写作过程的一个环节,更指向一种生产性、代入感的实践,认为“人人可以创意”“创意无处不在”。但这种“创意”的新颖度并不仅仅彰显个体精神特质,而更多展示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感,在写作实践中实现个体思维与社会接受的契合。
从思想史层面看,创意写作的兴起是对传统写作权力中心的解构,它挑战了专业作家的身份成规、主体精神等,构建出多元化、平台化、网络化的写作场域。在信息科技时代,写作的功能化、专题化、职业化,乃至人工智能仿真写作,无不昭示着写作学的社会化转型。作为一门学科,写作学的发展趋势与语言学类似,正逐步从人文思想领域转向社会应用领域,实现作为职业化的“写作”和作为社会学的“创意”相结合。甚至我们也可以提出“人人写作”“创意写手”等理念,以契合创意写作蓬勃发展的状况。
创意写作学科的发展前景无疑是广阔的。在当下,越来越多知名作家进入高校,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文学教育;部分批评家转向创作实践及教学研究;文化教育产业的扩大促使学科升级、产学研合作,进而推动各类创意写作生产,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机制创新和新领域的开拓。当然,对创意写作的前景也不宜过于乐观。教育及学术体制创新任重道远,新的学科成长不会一蹴而就;创意写作专业队伍建设还不够稳定,部分专业人士仅把创意写作当成教研第二方向;创意写作理论体系建设及创意实践探索还需要更多的经验积累;当下的社会发展与文化产业状况也时刻检验并考验着创意写作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成效。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索有力的解决办法,从而切实推进创意写作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