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宇广大 胸怀使命
——詹子庆教授的学术风范
2020年03月09日 02: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3月9日第1881期 作者:徐聪 张淑一

  2019年2月12日,著名先秦史学家、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詹子庆教授在长春逝世,享年82岁。消息传来,古史学界为损失了一位知名学者、教育家和中国先秦史学会的先驱而哀悼。

  詹子庆教授是江苏扬州人,1957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1961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1979年参加教育部委托四川大学徐中舒教授主持的先秦史进修班,从此进入上古史研究领域。
   
  创办中国先秦史学会
  
  在四川大学先秦史进修班学习时,詹子庆教授是班长,1979年底进修班结业前夕,其与诸学友为保持生活交往和学术交流,创建了“先秦史学社”,并于1980、1981年在开封师院(今河南大学)和西北大学开展了两次学术活动,为成立专业性的学会奠定了基础。后经过申请和登记,中国先秦史学会于1982年5月在成都正式成立,并召开了第一届年会。学会成立期间,詹子庆教授还促成内部刊物《先秦史研究动态》的创刊。在既没有资金支持,又没有专职编辑人员的情况下,他向东北师范大学科研处申请资金,向吉林省文化厅出版局申请内刊准印号,向学界组稿,在纸质媒体弥足珍贵的时代,为学会创设了一个引导学术前沿、展现研究力量的宝贵平台。

  在此后30多年里,中国先秦史学会从最初不到100人发展到1000多人,召开全国性学术研讨会100多次,出版论文集五六十部、数千万字,出版《先秦史研究动态》60多期,成为国内最活跃的专业性学术团体之一。参加先秦史学会活动的既有历史学界、考古界、文博界、古文字学界的学者,也有来自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界、军事史界、科技史界、新闻出版界等其他领域的学者,先秦史学会成为推动各学科交叉互动、学人间互相请益交流的一个博大而涵容的舞台。很多年轻学子就是在参加先秦史学会的活动当中,一步步走上研究道路,成长为学界骨干乃至知名学人。学会的累累硕果和不断发展壮大,令詹子庆教授倍感欣慰,但作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前辈之一,他却不居功,一到时间,便立即卸任副会长兼副秘书长之职,将舞台让位给年轻学者施展作为。
  
  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先秦礼学研究上成就斐然
  
  中华文明起源问题在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上有重要作用。詹子庆教授在《中国文明的起源和中原文明领先地位的确立》一文中指出,中华文明起源甚早,尤其在4000年前左右,中原文化迸发出强劲的竞争力,取得了“‘天下之中’的核心地位”。詹子庆教授还在多篇文章中强调周邻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持续交融促进了各地早期文明一体化,中华民族正是在这种民族互动中逐渐形成与蓬勃发展。对于夏王朝的存在与否、治水英雄大禹人神性问题的争论是夏史研究的热点,他撰写《回顾“大禹治水”问题的讨论》一文,认为不能轻易否定典籍普遍记载的民族英雄大禹,对于大禹及其相关事迹,应从文献、地理以及社会生产力的角度综合去讨论。

  礼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一种表现,对国家与民族发展尤为重要。詹子庆教授在礼学研究上也有卓著的成就。他指出,礼具有共通性与交融性,早在先秦时期,周礼在与周边文化的交流中就得到了各族的普遍认同,奠定了民族融合的基础。他又在《礼学和中国传统史学》一文中指出,中国自古便是重礼的国度,两千年来对礼学文献的编纂持续不断,为我们保留了两千多年礼制沿革与礼俗变迁的历史。詹教授呼吁我们不要忽视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厚重的历史遗产,在《先秦礼学研究刍议》中,他强调应加强对礼学的研究,充分利用“多视角”的研究方法,挖掘礼文化与礼学思想中的传统基因与历史密码。

  詹子庆教授笔耕不辍直至暮年,发表《〈山海经〉和夏史》《夏史四题》《〈周礼〉和古史研究》《〈礼记〉的史学价值》等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先秦史》《夏史与夏代文明》《走近夏代文明》《古史拾零》等多部学术专著与论文集,主编《中国古代史》《新编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等多部教材和文献资料。
  
  抢救性出版《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续》
  
  詹子庆教授在担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期间,抢救性整理出版了《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续》一书。《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是江苏仪征刘文淇、刘毓崧、刘寿曾、刘师培一门四代人接力整理的一部纠偏补正《春秋左氏传》杜预注和孔颖达疏的集大成之作,可惜仅止于鲁襄公五年,于1959年由科学出版社整理出版后,40余年始终处于“半部”状态,颇为学界惋惜。后经南京教师进修学院教师吴静安先生多年努力,终于撰成《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续》。但在当时出版困难的形势下,直至吴静安先生垂暮之年,书稿还未有刊印的机会。经李学勤先生推荐引见之后,詹子庆教授立即派人去南京与吴先生接洽,签订出版合同,并组织一批历史系、古籍所的中青年学者进行整理校勘,后又请吉林大学黄中业教授专门进行审校,繁杂的统稿任务则由詹子庆教授亲自完成。该书于2004年5月正式出版,与刘氏一门的《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融为一体,使几乎成为绝学的《旧注疏证》得以复生,“左氏学”终得完璧。这部嘉惠学林的著作虽不是詹先生个人的成果,但却浸透了他的心血和劳动。

  詹子庆教授从事先秦史教学与科研40余年,他是一位学者,但又不是一位只关心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书斋式学者。他器宇广大,视野开阔,深谙学术与学术界、个体与团体间的互动关系,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开拓精神,与其他前辈学者一起,在凝聚合力推动先秦史乃至整个中国古史研究的发展和扩大影响力上作了一番事业。而今,我们仍能从他的研究与事迹当中认识他、学习他,回顾他的学术风范,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奋发有为。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