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史学领域出现了一些“重新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历史研究要有“新方法”等论调,历史虚无主义借机泛起。尽管我们对这一错误社会思潮进行了强有力的揭批和澄清,但历史虚无主义不仅依然翻新各种花样,而且传播手段更具有迷惑性和隐蔽性。因此,我们亟须探寻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立足新时代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大多采取的是“大水漫灌”的应对方式,并取得了很大成效,从而对维护和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这样的应对方式之所以有效,其根本原因在于生在新中国的一代人大多都能够坚持唯物史观,而横跨新旧中国的老一代人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状况的比较,绝大多数人都是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的,让他们否定党史、国史更是难于上青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中国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等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致使我们对于青少年进行科学历史观的教育具有了更多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同时,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各种新的内容和形式持续蔓延等,使得加强对青少年正确历史观的教育和引导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历史虚无主义一旦荼毒扭曲了青少年的灵魂,那么它将有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基于上述原因,面对伴随经济社会形势变化所引发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这一新问题,旧有的被历史虚无主义牵引“打防御战”的策略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围绕加强青少年正确历史观尤其是党史国史观教育,增强其精神免疫力并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显得更为重要、更为根本。批判思路的这一转变,为新时代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开辟了更广阔的领域。
提高青少年历史虚无主义抵御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因此,在坚持“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的导向下探寻对历史虚无主义批判之策,是我们应当一贯坚持的科学合理的方法。当前对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重中之重,是通过对青少年正确历史观的培养,教育和引导青少年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自豪,对我们党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近百年奋斗史钦敬,从而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这既是一个练内功和精神“补钙”的过程,也是培养一代接一代的青少年热爱党与拥护党的领导的教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将大大有益于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并有力地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进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形成强大的抵御能力。
为达到这一目标,首要的是对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为救国救民寻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并在其指导下领导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进程和伟大成就进行全面系统深刻的总结。这些总结必须把对探寻真理的艰难性和栩栩如生的真实历史情景叙述出来,并雄辩地说明:首先,我们党对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以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其次,对于无数革命先烈、人民英雄和党的领袖为新中国的成立,爬雪山、过草地、抛头颅、洒热血,历尽了难以想象的苦难,以及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优秀中华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自觉承担历史责任、勇渡激流险滩而付出的高昂代价,要贴近历史细节而浓墨重彩地描述和刻画他们作为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高尚情操,为国家民族大公无私、甘于奉献的精神,要让青少年铭记这些英雄人物的光辉业绩和伟大精神;再次,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要求,教育青少年认识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英勇献身与我们今天幸福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使青少年从内心深处领悟到:中国人民今天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才换来的,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教材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好、培养好青少年,必须“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一方面,正确历史观教育作为教育好、培养好青少年的重要工作,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着力点,以及一项关乎千秋万代的宏大工程,有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而目前最紧迫的任务是,从大中小学的国民教育课程和教材建设切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样的课程应当以党史国史系统知识的学习为依据,这是青少年正确历史观教育的基础。同时,这样的课程内容应当在包括中外语言文学在内的人文社科专业课程中得到合理的设置和讲授。这是青少年正确历史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尤其对中小学生的义务教育来说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而目前的紧迫任务是对新学科门类教材的编写,同时对其他学科门类教材根据相似的目标要求进行修订和完善。这些教材既要有党史国史基本理论和历史知识的全国统编教材,也要有各地乡土气息浓郁的特色教材。对上述教材的编写应当组织精干的专家队伍,根据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制定科学系统的长期计划,精选相关内容进行编写。对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总结,一定要和普通民众生存发展条件明显改善、我们党挽救人民于苦难之中联系起来讲,与青少年所拥有的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生存发展条件关联起来讲。比如,20世纪30年代的中央苏区时期以前,普通民众大多每年只能够吃3个月的大米饭,但在土地革命后每年都可以吃到9个月的大米饭。这样的党史细节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回击,这种有“烟火味”的感性史料往往更真实、更容易打动人心;要对我们党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英勇奋斗,人民英雄、革命先烈为了人民利益不惜牺牲自己乃至家人生命的事迹大力褒扬。比如“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烈士因空难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就应当在我们教科书中细致叙述。这样的教材编写需要突出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才更接地气,因为如果这些革命英雄、先烈人物是当代青少年的同乡或前辈,则将会使这些青少年非常感动。如果当代青少年学习涉及他们同乡故旧英雄先烈的教科书,这些英勇事迹就更有可能入脑动心。
另一方面,我们应当下大力气开拓亲历性的多样教学方式,这些方式对于青少年的正确历史观教育是非常有效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可能比一般理论教学更重要。因此,这些方式应当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点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应当努力使广大青少年尽快认识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中华民族才能在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桎梏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才能逐步实现当下和未来的美好生活。为此,我们可以请老一辈革命家给青少年讲他们为国家民族出生入死、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以及他们为国为民所建立的伟大业绩;请在国外工作、生活的华人现身说法,分享他们作为中国人骄傲自豪的感人事迹;请有在国外求学、旅行经历的同龄人讲述,因为国家日益强大使得他们在国外享受更多荣光等。当然,在清明节、春节等节假日,也可以组织青少年参观重要党史国史纪念地,参加对革命英烈的缅怀祭奠活动,并将其作为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必修课。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