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经济学研究学理价值与实践意义的平衡点
2021年12月21日 10: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21日第2313期 作者:孙天阳

  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它既需要深入实地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也需要掌握科学的理论、方法剖析表层现象之下的本质。因此,经济学研究工作者不仅需要推动学术创新,为解释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提供理论指引;而且需要立足中国经济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积极为党和国家宏观决策提供智力支持。虽然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范式、研究目标上都有一定差异,但实际上,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过程中,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从研究内容来看,经济学理论研究更注重探索一般规律,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的映射和抽象,因此需要过滤掉个体的一些特征,从而得到更具普遍适用性的经验。例如,在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中,实证估计得到的系数一般是平均效应,即群体受到的平均影响;不能被模型解释的随机因素,则被归入到随机扰动项中。然而,现实情境中个体之间差异往往很大。一些特定场景不能被理论或实证模型所概括,或存在实践先行与理论滞后现象,但在较短时间内又需要找出应对之策,这就需要发挥应用对策研究针对性、时效性的优势。应用对策研究需要还原理论分析中被抽象掉的细节,这样才能将一般经济学理论推广到具体情境研究关注的特殊性。在做某一产业发展的应用对策研究时,既需要基于产业经济学知识,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提出有深度的见解;又需要掌握所研究产业的技术知识、相关政策,充分了解产业技术前沿在哪里,有哪些可改进的地方,从而“对症下药”给出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办法。

  长期以来,经济学理论研究较多借助了数学定量分析工具,已经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备的方法。例如,理论模型的假设条件、参数取值设定都有较为固定的标准。然而,现实世界的动态变化要求经济学理论不断改进,避免形成思维定式。正如“里昂悌夫之谜”的发现修正了要素禀赋理论的前提假定,为之后一系列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应用对策研究更注重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第一手信息、资料和数据,一些发现的新问题短期难以基于已有理论框架得出答案,这就需要暂时放松规范性约束,凭借长期研究积累的经济学直觉给出定性判断。但需要注意的是,定性分析不等同于主观臆断,而是经过逻辑严密思考给出的推断,对学者的经济学理论功底要求往往更高。我国经济学界前辈名家的一些研究,往往不需要运用很复杂的数理方法,却有很强的思想启发和学理创新,这正源于他们长期对经济问题孜孜不倦的探索。此外,当前一些综合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依靠经济学科单一领域的知识很难作出科学解答,应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例如,机器学习在工具变量分析中的应用、产品空间理论对社会网络方法的运用,都是较好的尝试。

  学术研究的各种方法、工具的研究视角必然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学者的知识储备也相对有限。因此,对一项研究的目标设定不宜贪多求全,而应有所取舍。对于发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可以先采取应用对策研究,将主要目标放在寻求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上。在此基础上,见微知著,从特定主体提炼某类主体共性特征,与不同领域学者思维碰撞,总结出问题背后的经济学一般规律,再形成理论研究,从而完成从现实经验到学术理论的升华。如果一项理论研究改进了已有方法工具或发现了新的规律,则不必过多要求给出超出研究发现范畴的政策建议,可以将主要目标放在学理创新上。然后,在应用对策研究中不断对理论发现进行求证、检验和完善,从而将学理思辨真正落实于经世致用。

  总而言之,经济学研究的学理价值与实践意义并不冲突,应找准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做到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港口地缘位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机制:基于海运网络的研究”(720031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