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普遍语言世界图景”
2020年12月11日 08: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11日第2067期 作者:张新卫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既是文化的基石,也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它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人类重要的认知与思维工具,是实现认知和思维活动的物质形式,参与文化的形成。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包含属于某个人类群体的概念和想象方式的完整体系。简言之,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蕴含着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之所在,即民族的语言世界图景。

  语言世界图景这一术语最早由苏联语言学家布鲁江于1973年提出,后被俄语学界广泛使用并成为俄语语言学特别是俄语语言文化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理论。语言世界图景是指某一语言群体对外部世界的朴素的观念认知的总和,即该群体的语言中所反映的世界图景。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对人的思维、认知活动和世界观的确立起着决定性作用。一切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研究都必须立足于一个基本观念,即语言的主要功能并不仅仅是让人达到相互理解目的之媒介,而是一个民族对世界进行感知与思维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手段和工具有着民族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造成不同国家和民族间交际障碍的主因之所在。语言世界图景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发现和描述这种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它们的共通性——不同语言中包含的普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即普遍的语言世界图景。这是解决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纷争的一个有效方法,因为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纷争不是简单的交际双方不同文化的碰撞过程,而是交际双方所属的不同语言世界图景相互对话的过程。人类同根同源,同在一个地球,同处一个世界,人类的利益和价值是共同的、一致的,不同之处往往表现为具体利益的分配问题。这与“语言共同体”的提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约翰·甘柏兹和中国著名学者姚小平于1984年在《国外语言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言语共同体》一文。作者指出,在分析那些发生于明确限定的社会范围内的语言现象时,研究对象则是语言的运用,因为语言运用反映了更一般的行为规范。这种明确限定的社会范围就是言语共同体,即人类的任何一个集体,其特点是通过一些共有的语词符号而有规律地、频繁地相互作用,并依靠语言运用上的重大差异与其他类似的集体区别开来。虽然并非所有的交际都是语言的交际,但语言是最有力、最重要、用途最广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符号,反映其特征,也是其身份的象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精神财富,更是其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甚至可以视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综合实力的重要衡量指标。语言作为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国际合作、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不仅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文化的重要传播工具,对于推进一个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语盛则国强。民族语言是民族存在的身份象征,表达、展现且传承着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共同体凝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世界各国、各地区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紧密,以此实现共同发展。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要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需要能够沟通的语言作为相互之间交流的基础,解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问题,加强不同国家间的交际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打造“普遍语言世界图景”,增进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认同,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构建“民族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可见,加强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沟通是打造普遍语言世界图景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条件。“普遍语言世界图景”不仅是实现交流与合作的前提,更是实现全球一体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动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普遍语言世界图景”的构建。“普遍语言世界图景”的构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可以直接有效地对接并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社会发展重要动力的语言研究,最终走向应该是构建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普遍语言世界图景,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涵盖50多种官方语言,可谓是全球语言多样性最为丰富、文化差异性最为突出的区域。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和起点,构建沿线国家的普遍语言世界图景,实现沿线国家语言互联互通和价值认同,做好战略区域内“普遍语言世界图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对接,平衡好沿线国家多元的利益诉求。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必须面对的任务和挑战,也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稳健前行的重要保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研究”(015ZDB09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