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与跨界:纳博科夫创作探索的启示
2020年12月11日 08: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11日第2067期 作者:谢明琪

  任何一个作家及其代表的民族都具有自我独特的身份,这或许就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和民族精神。然而,伟大的作家又往往不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其创作艺术成就也不只属于形象思维领域,更是抽象思维的产物,甚至可以称为科学研究的成果。超越自我身份,跨越创作领域,成为很多大作家的不懈探索和精神追求。纳博科夫作为一位出生在俄罗斯,后又离开祖国,漂泊在异国他乡的作家,这种自我身份超越的跨界探索,在不同的地域和领域均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他既是俄罗斯和美利坚两种民族精神的穿越者,也是文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两种不同学科的跨界者,更是俄罗斯与西方两种思维方式的融通者。纳博科夫毕生的创作探索,不只反映了一代俄罗斯侨民作家的精神轨迹,更显示出互动跨界和视角转换,为人们认知世界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和启示。显然,这对于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国民素质提升、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哲学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如果说西方文明更偏重于“我思故我在”,即实证主义和理性思维占主导地位,那么俄罗斯精神则强调了“我在故我思”,充分肯定了思想是人类存在事件的一部分,是一种具体的参与和实践行为。与西方哲学偏重科学性、学理性的认识论不同,俄罗斯哲学更偏向于一种艺术性、审美性的认识论,即追求思想的完整与统一,力图调动理性思维、情感意志和精神信仰,将客体信息的逐步累积、科学处理与主体特殊化的接收和个性化的接受相结合,共同体认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这种人文精神在俄罗斯学者和作家身上留下了深刻烙印,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研究范式和艺术品格。从“斯拉夫派”到索洛维约夫再到别尔嘉耶夫,其学术脉络和心灵轨迹都显示出科学认知、哲学思辨与精神信仰相结合的普遍趋向。作为经典作家之代表的纳博科夫,既始终是俄罗斯精神忠诚的守护人和践行者,又在观察世界的方式上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其多元的创作身份、坚忍的学术品格和永恒的审美诉求都与人文精神内核相互契合。

  纳博科夫是作家中的评论家,他重视细节,独具慧眼,既能展现客观现实的细微层次,又能表达主体内心的情感张力;他把握语词的力量,肩负寻美的重任,借艺术之伟力建构现实、改造世界。纳博科夫始终以评论家的眼光对自己的作品旁观审视,抽丝剥茧,其对艺术性和审美性的永恒追求贯穿于创作始末。纳博科夫的小说文本是形象化的视觉小说,其中充满了召唤性的细节。恰恰是对这些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彻底客体化、纯粹理性化的真实细节,纳博科夫对其赋予了主体性和情感性的艺术描摹,唤起了读者对文本重读和再阐释的持久兴趣。

  纳博科夫是批评家中的作家,其评论风格更具艺术性,而非学理性,阐释作品的重点也不在于简单归纳概念,而是挖掘艺术精髓。其批评文本以天才作家的视点挖掘了经典作品中的艺术细节和创作风格,虽有言辞犀利、过分主观之处,但快意直白、极富个性的“纳博科夫化”的评论仿佛一把锉刀,将文本细细研磨碾碎,让读者和评论者一同甄别其中滋味,互换心得。纳博科夫的文学批评强调作者与读者的心智较量和意识对话,他把创作过程和阅读过程都视为富有感召性的,能够唤起人心理、生理刺激感的审美活动。读者的认知和情感、理性和感性要协同合作,因而美学批判也是生理性的。他认为天才作家“兼备诗道的精微和科学的直觉”,而理想读者“不只是用心灵,也不全是脑筋,而是用脊椎骨”去阅读。只有这种完整体验才能激发作者与读者之间交互式的“审美狂喜”与“美学幸福”。

  纳博科夫也是文学家中的科学家,这种跨学科的学术身份难能可贵。和文学创作一样,他的鳞翅目昆虫学研究也贯穿着审慎而精细的审美态度,包含着创造性的详尽描述、科学分类和艺术感知。纳博科夫发现稀有蝶类时所体会到的“永恒的惊喜”和“非功利的愉悦”,类似于文学艺术带给他的“审美狂喜”和“美学幸福”,是在其认知范畴内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渗透整合,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融会贯通的重要表现之一。从自然语言、科学语言再到艺术语言,纳博科夫借助于各层级语言符号,深入人类最广博的文化与意识层面,进而将其演变为认识世界的感知方式,人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进行审美价值交换和精神层面交流的重要途径。

  作为文学家和科学家的纳博科夫,同时又以教育家的身份,传授给读者一种崭新的阅读和认知方式。人的思维不是单一的理性认知,而是掺杂了感性、信仰、意志和情感的多维度认知。存在即接触现实的个人实践和主观体认,通过内在体验获得对现实存在最为直接的感受,以理性思维和精神感悟将客体与主体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万物统一”的“完整知识”。

  纳博科夫集合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能力和学术品格,而这种能力和品格无不镌刻着俄罗斯精神一脉相承的印记。在纳博科夫和其他俄罗斯学者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对民族身份的深刻认同和高度自信,这也正是整个俄罗斯民族千百年来在磨难和困顿中勇敢前行的内在创造力和推动力。民族精神内驱力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是国民素质的关键所在,并由此衍生出爱国、自强、开拓、创新等诸多外延,而具备所有这些精神品质的中华民族也必将在强国之路上生生不息、勇往直前。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研究”(015ZDB09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