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四位一体”高校网络育人新机制
2020年11月13日 10: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13日总第2047期 作者:王志堂

  当前,互联网突破了课堂、高校、求知的传统边界,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变量,网络育人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因此,要发挥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合力作用,建立四方协同共促新机制,遵循网络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全面推进网络育人创新发展,协调打造指尖上的思政教育。

  发挥政府保障作用 完善网络育人体系机制

  优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网络育人。政府应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强化制度引领、优化顶层设计,从更高站位出发,再认识、再深化、再设计、再推进高校网络育人工作。各级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教育部门要统筹整合、统筹规划、统筹推进高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将网络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持续推进,构建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多方联动的网络育人体系。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通过拓展媒体空间、拓展教育功能、拓展网络空间、拓展服务平台的“四个拓展”模式构建全省高校网络育人新机制,有力提升了网络育人工作实效。

  筑牢安全屏障,构建清朗网络空间。政府要分级分类指导高校网络信息安全工作,教育部门要建立与互联网主管部门舆情沟通协作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在管网治网上敢于亮剑、善于引导,注重引领网民尤其是大学生依法上网,加大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动权、筑牢网络安全防线、构建清朗健康网络空间,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网络安全保障。

  强化工作保障,健全激励评价机制。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大对网络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经费投入,将其纳入高校事业发展总体布局,在人员编制和必要经费、设备等方面给予切实保障。同时,健全激励评价机制,将网络育人成果纳入科研统计、职务晋升、职称评审、评奖评优中,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网络育人工作的积极性。目前,教育部会同国家网信办正在建设全国高校网络文化研究评价中心,加强对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认证,并推动认证结果科学使用。

  发挥学校主导作用 优化网络育人阵地路径

  高校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当前网络育人目标不够明确、主题不够鲜明、内容不够创新、管理不够完善、队伍不够精良等系列问题,不断完善和优化网络育人阵地路径,让立德树人主旋律“唱得响”,让思政工作主动权“抓得牢”,让网络育人新阵地“靠得住”。

  注重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一是依托网络开展思政教育。强化融合,提高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建设一批网络思政精品课程,建好课程网络资源库,打造数字化、个性化的网络课堂,实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相互补充。二是依托课堂提升网络素养。高校要构建以提高网络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开设相关课程、讲座,解决大学生用网过程中存在的学习目的不强、自控能力不佳、分辨能力不够及防控能力不足等问题。

  注重建设网络育人平台。高校应建设一批师生黏合度高、受众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大的网络平台,落实“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加强“两微一端”等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管理,打造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化“成长超市”。结合全媒体优势,落实落细网络育人,打造一系列有时代热度和人文温度的“微”平台。

  注重打造网络育人队伍。网络育人,一是优化队伍结构。围绕网建、网管、网监、网评、网研等突出领域,精心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校园“网军”,并不断优化其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学科结构等。二是加强培训培优。高校要加强对网络育人队伍的全方面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信息化素质和工作水平。

  注重强化网络文化供给。一是培育网络文化品牌。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中,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等网络文化精品活动,积极打造校园网络文化品牌。二是推出网络文化精品。推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网络产品的创作生产,强化思想引领,坚持“内容为王”,打造“爆款”产品,努力推出一批主题鲜明、思想深刻的网文、动漫、音频、视频、公益广告等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丰富网上精神文化生活。

  注重加强网络育人研究。注重发挥大学的科学研究功能,引导广大教师开展对网络育人的研究。以较高理论水准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开展网络育人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例如,北京大学近年来推出的《全环境育人理念的探索实践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创新》等网络育人新成果,为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方法路径。

  发挥家庭基础作用 打牢网络育人思想之基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强化家庭的社会细胞功能,发挥家庭对学生的情感支持、行为养成、道德涵育和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助推网络育人。

  注重家风滋养,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每个家庭都应树立端正的家风,继承优良的家规和家训,为孩子创造健康温情、向上向善的生活环境。家庭成员应注重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文明素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需要注意的是,家风的培养也需要与时俱进。家长要跟上互联网发展步伐,引导孩子形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科学、文明的用网习惯。

  密切家校联系,构筑网络亲子平台。网络时代,家长应不断提高自身网络素养,学会用网络教育引导孩子,让网络成为密切的亲子互动平台。同时,高校要畅通家校联系渠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辟家校联系新途径。例如,举办网络班会,让家长在网络中走进学校、关注孩子等。依托网络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得益彰、优势互补。

  发挥社会支持作用 营造网络育人良好氛围

  社会是开展网络育人的大课堂,网络育人应成为全社会共识。应该充分发挥社会的依托作用,烘托和营造网络育人的优质氛围。

  营造网络育人的良好氛围。要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持续不断地激发广大公民参与网络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全社会支持网络育人的良好氛围。广大网民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和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践行者,共同营造安全、健康、文明、清朗的网络环境。

  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全社会要加强培育和选树体现时代精神的英雄楷模,开展“中国好人”“时代楷模”“网络达人”等评选活动,在网络上宣传和推介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鼓舞和激励大学生向网络道德、网络技术、网络创业等方面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学习。

  扩大大众传媒的积极影响。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大众传媒具有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等特性,对高校网络育人的作用非同一般。因此,要用好用活大众传媒,把握网络语境下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创新网络育人的途径和方式,有口皆碑、口口相传地讲好正面故事,增强育人时代感、亲和力和感染力。同时,把握大众传媒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形成传播正能量、传递真善美的积极氛围,发挥舆论成风化人、敦风化俗的重要作用,使高校网络育人更接地气、更有生气、更聚人气。

  (本文系2018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平台建设和机制创新研究”(18C1087)、2018年湖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辅导员名师工作室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18MS1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科技处)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