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中欧绿色伙伴关系
2020年11月12日 09: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12日第2046期 作者:傅聪

  无论是在气候变化还是在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欧盟都设立了较高的绿色发展目标,中国则走在建设“生态文明”之路上。中欧需要加强对话,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恰当的契合点,助力各自目标的实现并获得双赢。欧盟认识到仅靠自身不可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带来实质性的改变,需要中国作为其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伙伴。

  2020年是中国和欧盟建交45周年。在过去的45年间,中欧在气候与环境领域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对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特别是在《巴黎协定》达成和生效过程中,中国与欧盟的全球气候治理合作与互动较之以往更为密切。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进程,但并没有阻碍中欧推进气候和环境领域的合作。在2020年9月召开的中欧领导人特别峰会视频会议中,双方领导人将绿色发展确定为下阶段中欧关系发展的重点领域。以绿色政治议程发挥中欧深化互信、实现互利共赢、坚持维护多边主义、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的积极作用,推动中欧关系迈向更高水平。

  中欧绿色合作取得成就

  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中欧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全球绿色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协同增效作用。中欧间开展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应对全球变暖合作发挥着协同增效与相互促进的作用。中欧在“第七框架”和“地平线2020计划”中启动了数个城镇化项目,2018—2020年的合作重点即是关注基于自然的城市生态系统处理方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对全球气候治理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协同效益,是今后中欧乃至全球气候治理合作需要进一步强化的领域。

  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同样具有联动效应。中欧已开展的“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2005—2011年),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地方层面的主流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还是《中法2018—2020环境合作行动计划》中的三大重点领域之一。2019年中法两国领导人发布了《中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北京倡议》,呼吁利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协调一致地解决生物多样性丧失、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土地和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中国昆明将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欧盟表示支持中国办好202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已推迟至2021年),期待大会达成实质性的成果。

  中欧近年来将绿色金融作为培育市场合作的新机会和新工具。2017年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和欧盟联合发布了绿色金融报告,对中欧市场的绿色定义标准进行对比,以促进气候方面的投资。2019年中欧领导人年度会晤又一次提出加强绿色金融合作的主张。同时,中欧都在进行制定可持续投资标准的工作。欧盟计划在2020年底前完成气候变化分类法立法。2020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三部门联合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0年版)》和《绿色债券发行指引》。新版目录剔除了备受争议的煤炭清洁利用、燃煤发电机组、煤炭开采和洗选等化石能源项目,标志着中国绿债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又迈进了一步。中欧双方在绿色金融分类方面的协同发展可以带动更多的公共和民间资金进入气候友好型项目,可以为全球投资者树立投资标准导向。

  中欧间的机制性合作对《巴黎协定》达成和生效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2010年中欧将气候变化伙伴关系对话升格到部长级,显示了中欧双方对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合作更加明确的认知和愿望。中欧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调整等关键议题上的共识,对完成《巴黎协定》谈判发挥了重要作用。特朗普推行反全球气候治理的政策后,中法两国外长及联合国秘书长在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举行气候磋商会议,发布会议新闻公报,为联合国气候大会寻找前进方向、注入政治动力。

  在新冠肺炎疫情依然肆虐全球的情况下,2020年7月第四届气候行动部长级会议举行。中欧作为共同主席国与来自全球的政府部长们认为,疫情对各国造成的影响不同,但可以符合《巴黎协定》目标的具有包容性、复原力和可持续的方式开展绿色复苏。

  中欧绿色合作三个层面

  习近平主席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在2019年12月9日的首次通话中强调要全面落实《巴黎协定》。2020年9月14日,习近平主席同德国和欧盟领导人通过视频方式再次会晤,共同决定打造中欧绿色伙伴关系。这为中欧在环境和气候领域的合作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全方位的绿色合作升级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可从战略、机制和行动三个层面展开行动。

  从战略层面来看,中欧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气候合作进行整体规划。欧盟提出了绿色“加强版”的经济复苏计划。中国即将进入“十四五”规划时期。正在磋商中的《中欧合作2025战略规划》是将中国“十四五”规划与欧盟“绿色新政”进行对接,推动疫情后中欧绿色合作的一个新机遇。

  从机制层面来看,中欧应打造具有更广泛内涵的“绿色伙伴关系”机制。中欧可以对现有的气候变化部长级对话、环境政策部长级对话、科技创新合作对话、能源对话、循环经济高级别对话、自然资源保护合作、产业合作、创新金融合作进行整合和绿色升级,以“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涵盖气候、生态环境、能源和绿色经济与技术方面的对话与沟通机制。将“绿色伙伴关系”发展成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稳定之锚,打造为双边关系中的亮点,为中欧关系稳定发展发挥促进作用。

  从行动层面来看,中欧可以利用好气候变化第26次大会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为发展中欧“绿色伙伴关系”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执行《巴黎协定》注入动力。中国可以借助主办国的地位,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引入更明确的目标和履约机制,如推广中国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透明度规则等。双方如果能够共同发出生物多样性行动倡议或承诺,对构建更具效力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机制形成巨大的推动力,并与格拉斯哥气候大会形成合力,将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推进。中国应利用对生物多样性大会的贡献,增强欧盟对我国的理解与信任,以减少双方在绿色伙伴关系中存在的分歧和困难,始终营造同舟共济的合作氛围。

  展望中欧绿色伙伴关系

  中欧还可以进一步开发绿色金融领域的合作,为中欧“绿色伙伴关系”添砖加瓦。绿色金融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气候变化行动资金,还可以成为激励缔约方强化其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工具。更新2030年气候行动目标和推进发达国家落实气候出资都是气候变化大会的重要议程。欧盟将要求各缔约方更新NDC目标,特别是向新兴排放大国施压。广大发展中国家则会非常关注发达国家在2020年阶段完成出资1000亿美元的目标。中欧如果能在更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落实气候资金两个关键议题上充分协调立场与开展合作,特别是将发达国家加大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资金支持力度与发展中国家提高自主贡献目标相结合,那么将为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履行《巴黎协定》作出重要贡献。

  另外,中欧可以合作制定可持续金融国际标准,引导经济投资流入绿色领域,加速全球弃煤化的进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欧可以合作提升项目投资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水平,推动“一带一路”投资的绿色化,在满足沿线基础设施发展需求的同时,有效地支持环境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

  近年来,中欧关系总体上呈现出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欧盟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和“谈判伙伴”,气候和环境恰是中欧可以多多沟通、以谈促合的议题。无论是在气候变化还是在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欧盟都设立了较高的绿色发展目标,中国则走在建设“生态文明”之路上。中欧需要加强对话,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恰当的契合点,助力各自目标的实现并获得双赢。欧盟认识到仅靠自身不可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带来实质性的改变,需要中国作为其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伙伴。对中国而言,在欧洲对华疑虑日增之际,气候合作增强了中国作为世界舞台上负责任大国的可信度。

  中国致力于在全球事务中成为负责任的行为体,视欧盟为实现全球治理合作共赢的关键伙伴。中国与欧盟共同应对气候和生态等全球环境挑战,其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环境领域,还将为维护全球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积极作用。中欧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关系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互利合作的良性竞争。中欧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可以做到优势互补,“一带一路”倡议为中欧进行全球气候治理增添了机遇。展望未来,中欧需要在“绿色伙伴关系”框架下发掘合作亮点、沟通和弥合分歧,成为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双元引擎。中国和欧盟作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力量,有责任引领全球绿色发展,携手创造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