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理念引领
2020年11月11日 09: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11日第2045期 作者:刘友女 王燕

  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重大难题之一,迫切需要国际社会统筹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运用于全球气候治理问题上,提出了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方案”。全球生态环境治理须打破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思想藩篱,超越各国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单边主义和碎片化思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

  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中国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有序推动我国“五位一体”全局性发展。同样,推进全球环境治理,构筑全球生态文明体系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一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切入点。由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向低投入、低耗能、低污染转变,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近年来,中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生态环境总体改善。二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主力推动向依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逐渐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三是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由以消耗物质资源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方向转变。因此,要凝聚国际共识,倡导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生态治理理念,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共商共建共享的价值理念

  全球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各国携手合作。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思想。主要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价值遵循,建构生态领域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行动共同体”,为破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了新原则、新思路。共商,即各国进行政治协商、社会协商来共同解决。围绕“谁来治理”“怎样治理”和“为什么治理”的重大问题,以开放包容为特征,倡导正确义利观,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坚持大家的事情由大家一起商量,坦率提出意见,友好化解分歧,坚持求同存异。对此,2015年世界各国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在巴黎气候大会上通过的《巴黎协定》对于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共建,体现共同参与,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形成新的合作优势。例如,中国积极参与责任分担,带头落实温室气体减排承诺,坚定支持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同时,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加快环保产品技术合作,实施绿色思路使者计划,提供环境治理能力培训,成立“一带一路”环境基础交流和转移中心等,彰显了推动全球绿色发展的责任担当。共享,即在利益共享目标下努力推动全球环境治理朝着惠民利民的方向发展。建立共享机制,积极获取资源支持,反映各方共同关切;充分利用现有双边、多边和区域合作机制,构建全球环境治理的互利伙伴关系;构建共享平台,分享各国先进治理技术、治理模式、治理方案、政策措施,借鉴跨国治理的成功理念与典型案例。

  创新激励监督的工作理念

  在形成共同发展理念、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作为一项重要的全球性治理工程,更要强化协同力、执行力。因此,环境共同体的建构离不开全球环境治理的工作理念。一是创新全球生态治理合作机制。加强各国环境治理合作创新,适当扩大合作的主体,实现政府、企业、公众、媒体和环保非政府组织等多重主体的参与,形成工作合力。例如,中国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筹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启动“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设立“一带一路”生态治理国际合作基金,致力于提高生态保护的合作化水平。二是探索建立合理的全球生态治理奖惩机制。全球生态治理的规则需要道德遵守,更需要法律约束。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加强对各国环境保护的激励和约束,并配套相应的生态国际法予以确认。通过奖惩明确导向,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达标和有效促进全球生态治理的国家予以奖励,反之则予以批评和惩罚。三是完善生态治理监督机制。全球生态治理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其建设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监督的充分与否。组建全球生态环境国际监察委员会,履行监测、监督、督查职责并及时向国际社会反馈;国际主流媒体要发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舆论监督作用,实现公共环境信息的公开与共享,报道和表彰好人好事,同时曝光影响有效治理的言行;各国公众与环保非政府组织依法、理性、有序地通过各种途径对本国和他国的生态状况进行观察和监督。通过提升治理工作理念,共同为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贡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全球生态治理:从马克思的生态理论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17FKS01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波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