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类健康共同体须克服四种错误认知
2020年11月11日 09: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11日第2045期 作者:陈兴亮 孔维洁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生产力发展与交往普遍展开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与疾病、瘟疫作斗争的历史。历史上每次疫病流行,都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特别是当下的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各国人民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危害。中国秉持人民生命健康至上的价值立场与价值原则,及时采取果断有效措施,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生命健康,为世界各国作出了表率。在关键的历史时刻,习近平主席提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为世界各国团结协作、共克时艰指明了方向。世界各国正反两方面实践案例表明,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必须克服四种错误认知。

  资本至上的价值立场

  资本逻辑,就是为了确保资本增殖而不惜以牺牲人民生命健康为代价的价值逻辑。资本主义国家机器自始至终坚持资本至上的价值立场,是为了维护资本家集团的利益,而不顾经济困难人群的生命健康权受到损害。中国政府自始至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珍惜每一个生命,医院对病人坚持“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原则,从检测到治疗,对患者个人负担费用实行财政兜底。事实证明,这种举措是非常正确、有效的,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中国制度的优势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可以说,“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是中国制度最突出的优势,是凝聚力量战胜疫情的重要基础。

  消极防范的放任自流

  有些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增长,稳住股市、期货与基金等金融市场行情,极力遮掩病毒“人传人”的事实,淡化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危害,不采取果断有效的隔离措施,急于“重启经济”,甚至不断“甩锅”他国来遮掩自己防控不力的责任。可惜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造成的损害是无情的,急功近利地保持经济增长而任由此损害蔓延,无异于饮鸩止渴,最终代价是十分巨大的。中国政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初,果断采取“封城”“隔离”等有效措施防止疾病传播,最短时间内切断了疾病传播渠道,效果非常明显。在形势根本好转之后,又及时调整政策,强调保障卫生健康与复工复产复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取得根本性胜利,成为各国的榜样。

  拒绝合作的孤立立场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交往更加普遍频繁。因此,打好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阻击战,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除了全面加强国际合作之外别无选择,正如习近平主席强调:“病毒无国界。疫情是我们的共同敌人。各国必须携手拉起最严密的联防联控网络。”“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面对疫情全球蔓延的严峻形势,各国一方面要协商制定统一规范的科学防控措施,通过严密的联防联控机制,阻止疫情跨境传播;另一方面应该支持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的协调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无论在发布疫情权威信息、提供技术指引、筹措防疫物资,还是在协调全球抗疫行动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领导、协调、沟通作用。攻克传染性疾病,可谓是利国利民,百利而无一害。面对人类共同的“敌人”(疾病),各方理应团结一致,积极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发挥领导者作用,唯此才有望彻底战胜病毒,共克时艰。在公共卫生防控面前,任何拒绝合作的孤立主义行径,最终只会害人害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违背科学的反智主义

  反智主义是明显违背常识、悖逆真理、违背正义的言行,暴露出违反科学的无知、愚昧。疫情之初,西方国家的某些政客带头拒绝戴口罩,恶意诋毁中国的科学抗疫,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人类对于复杂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属于人类未知的领域,因而刚开始的时候防控工作难免有认识不足或重视不够之处。但是,随着防控能力不断提升,中国等国将防控方面的信息、方法都第一时间向世界各国通报分享,而某些国家表现出的一些反智言行,则是不理性的。

  今天,这场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阻击战依旧没有结束,各国应超越单一文化、单一种族的狭隘性,深刻认识到人类是一个“生命健康共同体”,唯有团结合作才能共克时艰,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发展。抗击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胜利必须依靠所有国家协同作战,绝不能有一处“短板”。实践证明,中国倡导的人类和平共处、互利互惠、共商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会得到进一步认同,并在此框架下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唯有如此,人类未来的生命健康才有保障。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波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