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的应急话语体系和能力建设
2020年09月07日 10: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7日第2005期 作者:杨亚庚

  突发公共事件关乎人们切身利益,人民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面临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我们党和各级政府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紧急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还要巧妙地利用应急话语来稳定民心、提振精神、凝聚人心,以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加强应急话语体系和能力建设的价值意蕴

  应急话语体系和能力建设作为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民利益、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工作抓手,包含着深刻的价值意蕴,能够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充分彰显党的责任担当,引导社会舆论方向,平衡负面影响,增强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

  有效应对舆论,树立良好形象。党的形象关乎人心向背。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对党来说既是一种考验也是树立良好形象的机遇,处理得当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效应对外界舆论压力,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而且能够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政党形象。加强党的应急话语体系和能力建设时不我待。

  平衡负面影响,维护社会稳定。突发公共事件往往牵涉人们的切身利益,因而具备很高的社会关注度,再加上各方媒体在报道过程中难免会带有主观色彩,导致事件的负面影响有所扩大,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冲击。突发公共事件一旦发生,需要有足够强大的应对能力和应急措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我国始终坚持党对国家安全的统一领导,因此,党要组织好各级部门快速精准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话语体系建设也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的题中之义。可以发现,在国内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中,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向民众告知应急工作安排,坚持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让人民看得见、听得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急话语工作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平衡负面影响、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切实履职尽责,赢得公民信任。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我们党始终立足人民立场,秉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深入、及时地调查并公开事因,公开对违反党纪的党员干部进行惩罚,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乘风破浪,不断取得进步,是因为始终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党,在各项工作中切实履职尽责。多难兴邦,中国共产党是历经了千磨万难的政党,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加强应急话语体系建设,既是几十年来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也是在人民群众中建立公信力的必然要求。

  加强应急话语体系和能力建设的路径

  主动出击,率先发声。能否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快速报道和迅速有效应对,是对党作为中国人民先锋队的一大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事件,党必须具备快速报道和应对能力。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急剧加快,国内外各类媒体为保证消息的时效性争相报道,谁抢占先机谁就有可能先声夺人。为了避免引发不必要的负面舆论,党必须牢牢掌握应对国内突发公共事件的话语主动权。党必须将主动出击贯穿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全过程,包括积极主动报道事件调查进展、处理事件的工作部署等,将党的先锋作用贯彻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始终,让民众知道,党面临任何危机事件都冲在人民的前面,增强民众对党的信任和安全感。

  认清竞争,强化意识。所谓竞争,这里提到的主要是针对国外媒体带给我们的挑战。其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以及国外对中国关注度的增长,许多国外媒体紧盯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并希望借此机会扭曲、丑化事实真相,制造舆论压力,破坏中国的国际形象。其二,由于网站管理人员背景情况复杂,对于同一事件的看法极有可能掺杂主观色彩,对突发公共事件解读的真实性、全面性、情感基调也可能不完全符合党的要求,一旦这些网站先入为主,必然给应急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因此,我们党必须认清复杂形势,强化竞争意识,把握话语主动权。

  巧设议题,把握导向。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事因、事态发展情况、党的应急工作部署等一般是国民最为关注的领域,因此这是主流媒体对事件报道的重点,也是需要巧设议题的领域。把人民大众想要知道的和我们想要报道的紧密结合,有理有节地回应人民大众的合理关切,向大家展示临危不乱、负责任的形象,把社会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抓在手里。

  实事求是,深度报道。秉着对人民负责的工作态度,主流媒体必须在党的领导指挥下对事件进行实事求是的报道。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对事件的深度挖掘、深度报道。深入挖掘突发公共事件的潜在价值,弘扬社会正能量,凝聚民心。就新冠肺炎疫情而言,国内主流媒体在党的领导下,实时播报感染人数,对各级部门的工作安排、医生护士驰援武汉、奔赴抗疫前线等相关事件进行了及时报道,充分展现了党的有力领导、白衣天使的奉献精神、人民群众的团结精神。因此,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将事件报道做深做透,能够有效平衡负面影响、缓解紧张氛围,维护社会稳定、凝聚社会力量。

  创新手段,拓展渠道。现在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除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之外,电脑、手机等新兴媒体正逐步成为大众日常需求的话语平台。新兴媒体能够跨越空间界限实时传播、接收最新信息。在加强应急话语体系建设中,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到传媒创新变革的趋势,积极落实党中央的精神,乘势而变,更多、更好地运用新媒体,通过新旧媒体融合,优势互补,创新事件传播手段和信息来源渠道。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可以通过多角度全方位实时报道的方式,展现事件的真实性,让大众具体感受应急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从而充分发挥应急话语服务的社会价值。

  (本文系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青马工程’培养质量提升研究”(2020J5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