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学及其周边演绎:区域学术与共同价值——“浙学论坛2020”综述
2020年09月07日 09: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7日第2005期 作者:

  2020年7月31日至8月1日,以“浙学及其周边:区域学术与共同价值”为主题的“浙学论坛2020”在浙江余杭举办。论坛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余杭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学研究中心、《浙江学刊》杂志社、《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余杭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承办。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及《学术界》《江海学刊》《福建论坛》等学术期刊的专家学者百余人参加会议。本届“浙学论坛”荟萃老中青三代学者,通过浙学人物研究、浙学文献研究、浙学内涵辨析、浙学发展脉络梳理、浙学的周边演绎等多重视角,展示浙学的自身价值与区域学术的共同价值。与会专家学者分别聚焦浙学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构,浙学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实质,浙学与徽学、蜀学、闽学等地域学术的互动,学术期刊与地域文化研究品牌的打造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浙学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研究

  浙学作为一种区域学术传统,为历史上中华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时至今日,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中,传统浙学经过创造性转化之后,又能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启迪。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盛世豪强调,要深入研究浙学、发展浙学、应用浙学,进一步完善宣传推广机制,不断提升浙学的影响力,积极开发浙学的普及教材和通俗读本,把浙学的主要人物、重要思想和精神内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广出去,让浙学从学者走向大众,从书斋走向社会。浙江省儒学学会会长吴光教授认为,浙学的主流是儒学。浙江儒学渊源于古越,借鉴、传承自中原,成型于汉魏,兴盛于宋元明清,转型于近现代。它的学术特色包括多元包容、经世致用等。这些思想宗旨与学术命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治理模式的宝贵资源。华东师范大学陈卫平教授认为,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宋代浙东学派中的永嘉、永康、金华学派,明清时期的阳明、蕺山、梨洲学派,均是作为区域学术的浙学的典型形态。浙学也为中国近代哲学形态烙下了深深的印迹,近代著名浙学家龚自珍、章太炎等都在历史观、认识论、思维方式和逻辑方法论、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等诸多方面为中国近代哲学形态的成型贡献了浙学智慧。复旦大学何俊教授指出,浙学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上,不仅是一个思想性学派,同时也是知识性学派,其思想议论并不是凭空而发,而是建立在非常坚实的知识论之上。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陈永革研究员认为,浙学作为浙江大地上具有“现象级”意义的地域学术景观,以其思想原创性强、历史影响广泛、地域特色鲜明而融汇彰显于更广阔的中华学术传统之中。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研究员认为,良渚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历史文脉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良渚文化等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中华文明从多元到一统的历史过程。

  浙学人物、学派、文献综合研究

  浙江大学何忠礼教授通过对南宋以降浙东经学的解读,认为宋室南渡后出现了浙东经学一枝独秀的局面。浙东经学的这种变化主要受浙学“疑经惑古”传统、北方移民、区域优势等影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肖琦博士认为,应对叶适《贤良进卷》的价值予以重估;《贤良进卷》撰于叶适登进士第之前,带有一定的习作色彩。临海市博物馆王海波馆员对南宋经制派学者唐仲友的学术思想特质予以考释,认为唐仲友为南宋台州郡守时,刻《荀子》行世以反对理学的空谈心性,又作《帝王经世图谱》以提倡儒法并用、实学实行,进而与陈亮、叶适的经制事功学相呼应。长沙理工学院王琦教授通过对陈傅良《经筵孟子讲义》文本的解读,认为陈氏之学汲取洛学、湖湘学、婺学之长,具有言事功而不废性理,重外王而不失内圣,经世致用、兼容并包的特点。金华市委党校陆昇博士对吕祖谦思维世界的逻辑原点予以追溯,指出吕祖谦的从政经历促使其思考治道原理的史学进步性和治法纲纪的历史有效性,力求将内圣外王升华为实体达用之治,催生了近世治体思想。杭州师范大学毛家臣研究员从浙学角度审视杨简的学问和人品,发现杨简的“本心”论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心学”范畴,以一种超越世俗的态度践行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

  聊城大学唐明贵教授对王阳明《论语》诠释的浙学特色予以阐释,认为王阳明通过对《论语》的创造性诠释,生发出了“心即理”“良知说”“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拓展了儒家的内圣学,建构了独具特色的心学体系,体现了浙学的创新精神。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焦德明博士对阳明学语境的“敬”予以阐发,认为王阳明对于程朱“敬”论的批评,深入了“敬”的内在逻辑与本质内涵,对于我们理解“敬”的真义具有重要价值。宁波大学贾庆军副教授深入研究了王阳明“法”的思想,认为阳明之法从法的来源看,属于神意法和父权法的混合;在法的内涵上,体现和维护的是等级秩序;在法的功能上,强调法立事行、抑强扶弱;在执法上,强调执法公正。阳明之法体现了传统思想的特色,具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日本立命馆大学黄铮博士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浙中阳明书院讲学实践,指出浙中区域的阳明书院之间,有着极强的联动性,其目的是为了共同促进阳明学思想更为多元、广泛的传播。南京大学周群教授对徐渭的本色论予以探析,认为徐渭的本色论与李贽童心说、袁宏道性灵说等声气相求,都是追求艺术本真,以自然为归。复旦大学徐波副教授从“恶之来源”看蕺山学在宋明理学中的定位,认为五峰、蕺山之学遥相呼应并可上溯到程明道,他们以一种“至善而具善恶”的义理架构,为解决儒家性善论与工夫论之间的理论张力提供了独特答案。杭州师范大学张天杰教授以《祁彪佳日记》为中心,认为祁彪佳等人的静坐受晚明阳明学以及“三教合一”思潮的影响。浙江工商大学关雅泉博士通过比较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与熊泽蕃山《大学或问》,指出黄宗羲的经世思想来源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熊泽蕃山经世思想则以江户时代新型武家政权为根源,从中国舶来的儒学成为其直接的思想资源。湖南大学陈岘博士对清初浙学中的“数”“象”关系予以论述,指出黄宗羲、胡渭对于“象”与“数”的诠释都应回归于《周易》经传本身,即以卜筮释“数”,而对“象”的解释则集中于卦画。浙江师范大学金晓刚博士以全祖望笔下的“东南三贤”与“乾淳三派”为中心,认为“东南三贤”与“乾淳三派”已成为南宋乾淳理学的经典概括,但二者所涉人物与学派并不吻合。

  温州大学孙邦金教授通过解读龚自珍的春秋公羊学与政治改革思维之间的关联,认为龚自珍从周易、春秋公羊学等经学研究中演化而来的变易哲学和历史三世说,为其政治改革动力与方向提供了重要依据。杭州市委党校沈小勇教授以晚清浙学家朱一新的义理之学为案例,分析浙学的近代品格,认为在浙江儒学史的思想谱系中,朱一新的儒学思想以“义理之学”为宗旨,会通汉宋,统合古今,融汇经史,既反对“穷经自蔽”,也反对“任智凿经”,标举了浙学的近代化转进特质与主要学术品格。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邓伟峰讲师阐发了晚清大儒俞樾的治学风格及其浙学特质,认为俞樾既继承和发扬了乾嘉汉学的学术风格和思想,又随着时代变化而形成新学问,倡导“通经致用”,并通过书院教育推动近代浙学开创新局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王一胜研究员对现代儒学家马一浮的“科学情结”予以论述,认为马一浮早年仰慕西学,尤其是西方的科学方法;但后来致力于弘扬儒学,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论,包括西方科学”的论点。

  浙学与徽学、蜀学等地域学术的互动研究

  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学术格局,不断衍生出独特多元的地域学术形态,如浙学、徽学、蜀学、湘学、洛学、关学、闽学等,可谓百花齐放。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陈野研究员认为,清丽婉约的江南不仅有“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诗意情致,还有一地学人在长久历史岁月里殚精竭虑、发微探真而成的学术思想精义,为其区域文化构建起丰富的内在层次。他们以徽学、浙学等形态名义各呈地方特色,涵育了江南文化的多姿多彩;更以其理性、思辨的学思与睿智,为江南文化注入了人文精神的厚重意蕴。宁波大学钱茂伟教授指出,浙学与周边有两种联结关系,一是浙学对周边区域学术的影响,二是周边区域学术是如何影响浙学发展的。浙学及周边,讨论的是不同区域的互相学习问题,即浙学是在什么环境下发展的,又是如何影响周边学术的。台州学院张燕博士撰文考察了两宋宗族重构时期,浙东士人的家族文化建构理念、行为与影响,进而探析浙东家族文化生成及其强盛背后的地方士人因素,为丰富、细化中国近世宗族生成发展历史研究提供了地域参考。安徽大学徐道彬教授指出,在儒学道统谱系中,浙学与皖学都具有实事求是、通经致用的价值理念和学术情怀。近代浙学家黄以周、章太炎都有“皖学入浙”的思想表达,故有“绩溪之教流入浙西,吾浙与有光焉”之论,俞樾、孙诒让等一批浙江学者则传承了乾嘉汉学遗风,体现皖派汉学的后期走向。

  浙江大学陈东辉教授以“阮元与浙学”为题,认为江苏扬州人阮元在浙江为官长达12年,影响大、交游广,乃当时浙学界核心人物。他在浙江时期的相关学术成果应纳入浙学范畴,这也是清代吴派考据学与浙派考据学互动的一个典型案例。扬州大学樊沁永博士以徐梵澄《陆王学述》提倡的“精神哲学”为切入点,梳理了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哲学特质。福建省平和县阳明学会张山梁会长通过对福建祭祀阳明先生公祠遗址之考述,论证浙学与闽学之交涉。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张宏敏副研究员认为,在历史文化长河中所形成的浙学、蜀学,交涉互动、取长补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学术格局,同时还具有了以“天人合一”“经史并重”“经世致用”“和合兼容”为基本特征的共同学术品格。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赖华先副研究员认为,历史上浙学和赣学之间存有诸多的学术关联,诸如明代王阳明在江西南赣平乱,在南昌平定宁藩叛乱,在赣州提出了“致良知”学说,进而有江右阳明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打造学术期刊与地域学术文化品牌

  为进一步发挥好学术期刊作用,推动区域学术文化建设,此届“浙学论坛”特设“学术期刊与地域学术文化品牌打造”专场研讨。由《浙江学刊》杂志社、《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牵头,组织全国各地方社科院、社科联系统主办的学术期刊负责人,围绕学术期刊建设与地域学术文化品牌的互动展开研讨。《浙江社会科学》主编俞伯灵介绍,该刊自2014年起开设“浙学研究”专栏,围绕浙学的内涵、源流、学派、人物以及浙学基本精神、当代意义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选择刊发优秀论文,推动了“浙学研究”栏目的品牌效应与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浙江学刊》总编辑卢敦基介绍了该刊开设“阳明学研究”“金庸武侠文化”等地域文化研究专栏,推动学术文化研究的情况。《江海学刊》杂志社社长韩璞庚、《贵州社会科学》主编黄旭东、《学术界》总编辑马立钊、《福建论坛》执行总编辑管宁等分别介绍了各自刊物立足本地区,以反映时代精神为己任,注重选题策划,助力创新发展新时代赣学、黔学、徽学、皖学、闽学等情况。与会期刊负责人一致认为,地域文化是中华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术期刊有责任有义务为繁荣地域文化、构建中华文化共同体搭建平台、提供支撑。

  “浙学论坛”是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浙江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相关浙学研究基地共同打造的高端学术品牌。自2018年始,由各高校科研院所轮流承办,旨在汇聚海内外学者,共同探讨和推进浙学和中华优秀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鼓励更多青年学者投身浙学研究,此届论坛继续组织开展浙学研究优秀论文评选。经过专家匿名评审,共有4篇论文获此届论坛“青年学者浙学研究优秀论文奖”。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学研究中心 张宏敏/撰稿)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