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红色故事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怀
2020年09月03日 10: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3日第2003期 作者:林泽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要把这些革命传统资源作为开展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永州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孕育了李达真理救国、陶铸无私奉献、陈树湘断肠明志等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以红色故事涵养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全面提升大学生理论素质、精神气质、道德品质、生命特质、红色本质。

  悟透一个“理”,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五四运动爆发后,李达开始阅读学习马列主义书籍,尝试撰写发表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章。真理的力量让他再次燃起救国的希望。他潜心悟“理”,系统地阐释、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地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成为力求达到最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战士。在真理光芒的照耀下,李达积极参与中国共产党建党,成为中共一大代表,实现了真理救国的梦想。

  李达的“理”想故事成为新时代青年学“理”悟“理”传“理”的典范。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激励青年坚持以理论为先,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着眼于明辨是非,勉励青年善做科学理论的学习者,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与各种错误思潮坚决斗争,让真理之光照亮理想之路;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着眼于固本培元,勉励青年善做科学理论的传播者,运用现代信息手段丰富和创新理论传播形式,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广大青年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学做一个“人”,培育绝对忠诚的精神气质。1934年12月,在永州道县蚣坝镇石马神村附近,数名国民党保安团士兵抬着一名身负重伤的红军师长,前往县城邀功请赏。路途中,这位红军师长乘敌不备,用尽全力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绞断,壮烈牺牲。他就是年仅29岁的红军34师师长陈树湘。从此,“断肠明志”的故事广泛流传开来。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深情讲述陈树湘的感人故事,强调把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下去。

  陈树湘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为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气质树立了鲜活的榜样。学习陈树湘,要启迪青年坚持以忠诚为魂,涵养忠诚坚定的精神气质。着眼于追根溯源,引导青年从“明志”的壮举中去思索我们“从哪儿来”的精神密码,去追寻我们“往哪儿去”的精神路标;着眼于抚今追昔,引导青年站在英雄走过的路上远眺自己的路,在英雄伟大人格的感召下,塑造“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精神气质;着眼于传承基因,引导青年牢记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从而倍加珍惜我们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常习一篇“文”,涵养无私奉献的道德品质。1958年冬天,陶铸在广东英德到连县调研的路上,有感于路边的松树,写下了著名的散文《松树的风格》,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并很快入选语文教材。这是陶铸同志给我们留下的“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的好作品,更是以他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作出的示范。每次到基层工作,他总是事先约法三章,不准搞特殊;下乡蹲点,他从来都是轻车简从,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闪现着共产党人光辉的人格魅力。

  常习《松树的风格》,要号召青年坚持以奉献为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无私奉献的道德品质。着眼于报效国家和民族,启迪青年以国家安危为己任,像松树那样永远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树立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品格;着眼于回馈社会,启迪青年爱岗敬业、热心公益,学习松树“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风格,树立心有大爱的价值追求;着眼于奉献人民,启迪青年与人民同甘共苦,尽心尽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培育“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为民情怀,争当奉献人民的有为青年。

  重走一段“路”,磨砺顽强不屈的生命特质。1934年12月,红军长征经过永州,其中广为人知的一段是翻越老山界。这段历史被记录在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老山界》里,文中描述的越城岭位于永州市东安县的舜皇山,俗称老山界。这座“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地理层面上是几代人耳熟能详的红色地标,而在精神层面,更是中国工农红军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功挑战意志和生命双重极限的精神地标。

  重走老山界这段长征“路”,要启发青年坚持以奋斗为重,帮助他们在情境体验中磨砺顽强不屈的生命特质。着眼于身体力行,让当代大学生循着先辈们的足迹,在克服艰难险阻中获得独特的生命体验,最大限度地激发生命潜能,砥砺“风雨浸染骨更硬”的顽强意志,做坚强不屈的奋斗者;着眼于知行合一,以鲜活的情境吸引学生自发地走进现实,融入生活,引导青年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在实践磨炼中增强本领;着眼于行稳致远,引导青年在感受历史的厚重中摒弃浮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新长征中,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前行。

  瞻仰一面“墙”,坚守为民服务的红色本质。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过道州城时,一位年仅14岁的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一面红墙上写下“工农革命努力奋斗,工农革命胜利万岁”十六个大字后壮烈牺牲。这面标语墙至今保存在道县县城西州公园内,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红军墙”。这面白字红底的墙壁,把“工农”放在异常醒目的位置,像一面印刻革命初心的红色旗帜,给人以无限的力量,昭示着必胜的信心。

  瞻仰这面红军墙,要指引青年学生坚持以使命为要,坚守为民服务的红色本质。着眼于不忘初心,指导青年把眼前的“墙”与心中的“旗”融合在一起,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走向人民,走近群众,学会在广大人民中获取精神之柱、力量之源,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着眼于践行使命,指导青年把墙上的“字”与脚下的“路”融合在一起,学会站稳人民立场,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工作、为人民谋幸福,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着眼于面向未来,指导青年把红墙的底色与青春的底色融合在一起,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步履坚定地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每一个红色故事,都是革命英雄峥嵘岁月的真实写照;每一处革命纪念地,都是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些民族的脊梁、红色的故事,是激励当代大学生不断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所在。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研究”(19A18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机关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