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政教育载体 推进国家安全教育
2020年09月03日 09: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3日第2003期 作者:龚曦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 是党和国家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刻。然而,当前全球疫情蔓延以及欧美逆全球化思潮涌动,我国国家安全形势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高校只有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贯穿到疫情防控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来,着力引导大学生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和要义,增强维护国家安全意识,才能让青年学生切实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

  “有度”:寓教于行

  思想教育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践行价值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过程。人们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同时,对活动承载的教育信息加以吸收和实践。寓教于行就是通过活动载体,即通过实践进行国家安全教育。

  岗位管理有“强度”。要健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工作体系,强化对辅导员、党政干部等一线人员的能力培训,主动妥善化解学生思想困惑,在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学方案有“高度”。明确教学目标,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中规定国家安全教育内容;设置系统课程,加强“大思政”课程建设,与兄弟院校结对,与政府企业合作,开发互联网在线课程,建立国家安全教育案例库;规范教学评价,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和学生学习考核体系。

  实践活动有“效度”。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依托,结合劳动教育内涵,鼓励高校师生全面了解国情民情,引导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践活动中,做到知行合一。

  “有力”:寓教于境

  文化载体是对各种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的抽象概括。高校采取寓教于境的方式,通过文化载体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影响教育对象思想和行为,“有力”推进国家安全教育。

  强调“感染力”。高校应转变党团理论课、形势政策课“满堂灌”形式,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国防主题的展览馆、博物院、古战场等,采取“理论教学、现场教学、访谈教学、体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知识竞赛、辩论赛、话剧小品等形式传播国家安全观。

  注重“亲和力”。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革命文化、军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按照当代社会的时代特点和要求,将其具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对其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激活其生命力,增强时代互动性与感召力。

  增强“凝聚力”。其关键在于把分散、静态的个体聚集为互动、动态的群体。疫情暴发以来,举国上下齐心抗疫,团员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强化集体价值共识,将个人梦想与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增强了国家凝聚力和发展力。高校要进一步挖掘素材,激发将“小我”融入“大我”的认知能力、认知动力,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有趣”:寓教于情

  高校作为各种思想文化交锋的前沿阵地,历来是意识形态争夺的主战场。然而媒介信息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心理状态有着广泛影响。高校要衔接媒介资源,通过人文情感渗透方式,达到国家安全教育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目的。

  文字媒介“活”起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了我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生态等诸方面国家安全的理论分析。高校思政工作者善于活用网络热词,用青年喜闻乐见的语言解读好党的方针政策,传达好理论内容;团干部要主动融入网络,争当红色“网红”,要加强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指挥能力建设,不断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

  影像媒介“动”起来。以抽象理论形象化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国家安全知识积极性;打造“金微课”,充分利用“慕课”资源,善于运用可视化图片、海报、视频、音频、FM、小程序等,制作动漫式军事将领讲述国防故事影像资料,重点宣传捍卫国家安全的先进典型及感人事迹,调动大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平台媒介“聚”起来。要积极占领青年大学生感兴趣的新媒体、新媒介、新平台,回应青年困惑,传播正能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网络强国战略,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规范化建设,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有方”:寓教于管

  将管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由管理的特征、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决定的。当前,有的人认为和平年代国家安全问题不突出,没有必要重视;有的人片面将国家安全理解为传统安全;有的人认为国家安全教育仅是宣传部门的事情等。高校管理要形成合力,将国家安全教育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通过管理载体提供更多渗透机会,使其教育内容更深入、更贴近人们思想实际。

  制度管理定方向。主动检视校园管理中存在的短板、漏洞,按照《国家安全法》有关规定,建立完善校园管理相关政策规定;积极主动研判风险,避免各类矛盾交织叠加引发群体效应;同时进一步发挥党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先锋模范作用,推动高校师生率先垂范,带头遵守国家安全法律和法规,自觉履行国家安全义务和责任,守好校园一片净土。

  组织管理有方法。用好“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有效载体,结合专业部门、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就涉及国家安全主要领域开展专题讲座报告、学术研讨,形成一批国家安全教育理论成果,进一步完善国家安全形势政策、法律法规、典型教育等,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走深走实、入脑入心。

  生活管理多方式。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 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行动自觉,要善于采取结合、渗透方式,规范、养成方式,比较、激励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切实掌握教育的规律方法和大学生心理需求,有效提升国家安全观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能力,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网红’视角下‘红色资源’网络传播模式研究”(19C116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