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输理论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
2020年09月03日 10: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3日第2003期 作者:杨涛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爱国主义是中华儿女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要坚持从娃娃抓起,着眼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突出思想内涵,强化思想引领,做到润物无声,把基本要求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全面覆盖和突出重点结合起来,遵循规律、创新发展,注重落细落小落实、日常经常平常,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是集合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意图、教育成果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思想政治理论统一体系,其基本内涵是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内容,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帮助教育对象形成由内及外的高度自觉,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从思想、课堂、环境、实践四个方面下功夫,将灌输理论运用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能增强教育针对性、实效性,教育引导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新时代追梦征程,使其自觉成长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一,开展思想“灌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指引着行动的方向,教育引导大学生躬身“报国行”的前提是要树立牢不可破的“报国志”。大学生是最富有朝气、富有梦想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就需要我们对其思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等进行思想“浇灌”。这种“浇灌”不是机械式的“硬塞”,而是遵循整体规划、由浅入深、久久为功的原则,围绕文化素养、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家国情怀等突出重点,切实加强理论教育与科学阐释,通过全程的、系统的、精准的思想“滴灌”,厚植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教育引导广大学子与新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激发青年大学生蕴藏于心的爱国情怀和奋斗力量,将爱国基因植根于青年学生的脑中、心中,使其自觉地将个人理想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成长为坚强的人、大写的人。做好爱国主义思想灌输,既要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向青年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又要引导他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历程,深刻认识爱国主义的本质是爱国和爱党、爱社会相统一,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理论认同。

  第二,开展课堂“灌输”。“思政课”的思想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灌输”的必要性。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须在引进接受灌输理论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跳出“唯教师”“唯书本”“唯讲授”等传统单向“灌输”模式理念的束缚,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教材、进课堂。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课堂灌输中要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深入推进课程和教材内容体现爱国内涵,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作为课堂教学重要内容,用爱国主义故事、先进典型事迹等鲜活素材充实教学案例,推动各级各类英雄模范进校园,激发青年学生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浓厚兴趣,引导青年学生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把爱国主义内化为坚定信念和精神力量。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爱国是人世间最持久的情感,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灌输过程中注重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元素,增强理论知识传授的道德教化功能,推进教育形式革新,从内心深处触发青年学生爱国情感的强烈共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关键要突出其时代性与感召力”。这意味着课堂灌输要在时代性和感召力上谋求突破,各门课程要结合时事政治,适当引入国情教育,挖掘课程所承载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引导帮助当代大学生强化使命担当,主动投身到祖国需要的地方贡献青春力量,用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

  第三,开展环境“灌输”。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不仅限于课堂内,同时应坚持环境灌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结合社会实践、网络文化、校园文化等载体,充分发挥教学实践及校园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多层次、全维度加强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永州拥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如李达故居、陈树湘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陶铸故居和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军长征途中经过了永州11个县区,要把这些鼓舞人、激励人、感染人的动人事迹引入教育活动中,把爱国基因植入青年学生的思想血脉,在潜移默化中充分激发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大学的精神文化与个性气质融贯于校园文化中,对大学生的价值塑造和习惯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加强爱国主义灌输教育,可以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化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主动运用新媒介、新形式助推革命文化进校园,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广泛宣传国旗升挂、国徽佩戴、国歌奏唱礼仪,认真组织升国旗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作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原创校园文化精品佳作,培育“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激励“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的奋斗精神。

  第四,开展实践“灌输”。实践育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丰富和发展自身知识水平,实现全面发展。爱国从来都是现实而具体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实践灌输,广泛动员青年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区、深入基层开展调研考察,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将爱国主义融入各类实践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坚定报国志向,将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青年学生主动参与社区防控宣传工作,为一线战“疫”捐款捐物,发挥专业优势,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逆行者加油助力。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长大了,也可以撑起一片天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最生动的课堂,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提升能力水平,为奉献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社会服务力是新时期大学生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新时代青年回乡创业,争当乡村振兴火车头,成为决胜脱贫攻坚的新生力量;“90后”党员参与一线战“疫”,用生命守护使命,让青春之花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绚丽绽放等,都为爱国主义注入了实践的生动注释。此外,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还应注重“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用身边的人、典型的事与时俱进地“灌输”跟进,绵绵用力,不断激励青年学子知行合一、身体力行,把对国家之爱融入日常、做在经常,持久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研究”(19A18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