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农村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在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群众舆论与情绪疏导始终是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需要关注和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及时有效地进行舆情处置与引导,有助于风险化解,反之则可能加剧并衍生新的危机。而在群众信息获取渠道日益多元、舆情格局发生变化的全媒体时代,个别地方政府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存在不够关注、不够重视或不能适应舆情变化,使得舆情处置与引导成为农村应急管理的短板。要化解农村突发事件,保持农村社会平稳有序,采取有力措施提升农村突发事件舆情处置与引导能力是重要途径。
一是要重视民众诉求表达,直面问题,化解矛盾。农村突发事件发生后,利益受损或可能受损者希望得到利益保障,有的群众希望获取信息了解情况,有的群众需要舒缓压力或调节情绪,以上情况都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和形成舆情。突发事件中,群众的情绪与舆情是其利益和诉求的外在表现。要进行舆情处置与引导,首先,要直面民众的诉求、解决民众关心的问题与矛盾;要在思想上正视舆情;要将舆情看作民众对所关注事件的反映,是部分没有得到满足的诉求的表达形式。其次,要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关心民意,倾听民声,正视和尊重民众的合理诉求;要分析研究民众诉求,做到分类施策,善于从舆情中分析民众对突发事件处置的合理期待,从舆情中发现问题,乃至从舆情中找到化解危机的机会;要充分分析考虑民众的诉求点,积极主动针对突发事件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消除舆情风险点。
二是要加强信息联动协作,力争信息公开透明。目前农村社会可获取信息不断丰富,信息传播渠道日趋多元。然而由于农村组织化程度相对较弱,信息传播的正规渠道相对较少,自媒体等信息通过人际传播可以到达多数民众。突发事件发生后,基层政府能否恰当地处置与应对舆情并加以引导,信息透明、渠道畅通的信息联动是基础。要构建包括政府部门、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媒体、民众等在内的信息联动主体,实现各组织与个人之间信息互通互联、功能互补、行动协调;要构建纵向统一、横向协作的信息系统,用于全面摸排、收集整理信息,实现信息及时汇总、共享、研判和处理;要建立健全高效灵敏的信息发布机制和反馈机制,做到信息及时公开,只有信息公开透明了,谣言才不会有空间,舆情才会向好发展。
三是主动作为,牢固占领话语阵地。农民社交范围比较有限,信息获取能力以及甄别能力都比较弱,要利用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在舆情处置与引导中主动作为,占领舆论主阵地。要充分利用基层政府工作人员、村支两委干部、村民小组组长等人员进行政策宣讲和舆情引导,同时吸引农村社会精英、乡贤、志愿者等参与情绪疏导和宣传,打造既有影响力又有战斗力的舆情引导队伍;要通过多种方式主动排查、提前研判可能的舆情触发点和传播节点,做到防患于未然;要利用新兴主流媒体、传统媒体、各级各类地方融媒体、农产品商用频道等多种平台,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自媒体、社交媒体,采用音频、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舆论宣传与引导;要主动组合宣传、教育、引导、管理和惩治等多种方式进行舆情处置,多途径、多形式、全媒体统一发声,对于未经证实的信息要主动及时进行提醒和安抚民众情绪,对于编谣、传谣、传递恐慌和未经证实信息的行为及时制止和惩治,提升话语能力,坚守舆论阵地。
四是要推进应急素质教育,构建舆情引导长效机制。农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应急知识相对匮乏,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往往理性判断不足,易受他人影响。同时有些基层工作人员在面对突发事件舆情时慌乱无策,首先想到的是去找当地宣传部门,或者是对舆情进行“捂”和“堵”,这体现了农村应急治理能力的不足,也反映了舆情引导长效机制的缺乏。事实上,现代社会风险无处不在,农村舆情风险已不是突发事件,可能是常态伴生。推进舆情风险常态防控,构建舆情引导长效机制势在必行。要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应急能力培训,提升舆情引导能力;要加强信息透明公开,使得农村信息公开标准化、常态化和制度化;要利用多种方式传播正能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积极向上、理性有序的社会舆论环境;要强化应急教育,推进农民的应急知识素养和素质教育,加强农民应急知识培训,培养农民理性应对、合法应对突发事件的心态与习惯,做到不恐慌、不信谣、不传谣,在日常生活中杜绝非法和非理性的言论与行为;要制定和完善舆情治理制度和法律,使舆情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动物疫情与网络舆情交互影响机理及其危机管理决策方法研究”(7187405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