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结合新的时代特点赋予新的内涵,使之转化为激励人民群众进行伟大斗争的强大动力。革命精神是对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一系列优良传统和革命风范的抽象总结,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信念、意志和品质。我们党在实践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革命精神谱系,如红船精神、延安精神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革命精神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推进革命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对于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价值。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革命精神及其教育的重要意义,对学习宣传各革命精神作出重要指示。比如关于红船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重温红船的历史沧桑,在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中永葆党的先进性,进一步激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信念和力量”。关于雨花英烈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2018年1月5日,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新时代加强全体人民思想教育的重要素材。故而,将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加强对大学生的革命精神教育,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精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运用革命精神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的内在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不仅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重要论述,而且认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在于明晰立德树人的方向和内容,关键在于增加优质教学资源供给,提升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效性。然而,围绕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学界众说纷纭。比如,面对新时代“00后”大学生和让人眼花缭乱的教学资源,究竟该选择哪些资源纳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学者意见并不一致。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形成的革命精神谱系,既为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也从内容上充实了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比如,上述雨花英烈精神的深刻内涵即为立德树人提供了丰厚养料。所谓立德树人,关键是要求我们着力培养有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和大无畏担当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革命精神为思政课建设和改革创新提供了“深厚力量”。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形成的三种文化形态中,即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构成了关键一环,不仅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而且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积淀了最深厚的价值追求。而在整个“精神·历史·遗存”三位一体的革命文化中,革命精神发挥着凝心铸魂的引领作用,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了大量感人至深的资源。2018年以来,南京师范大学将雨花英烈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经验表明,雨花英烈的鲜活事迹、“两高一大”的丰富内涵,无论对于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来说,无不动容,甚至不少人还流下了眼泪。从教学反馈来看,不仅师生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而且事实上提高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效性。
捍卫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反对错误思潮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早已形成并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十八大以来,伴随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强化。将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主动宣传党史军史国史,积极展现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高尚人格,正面引导学生崇尚英雄,是捍卫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反对错误思潮的重要举措。
(本文系江苏“社科优青”项目“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马工程特别委托项目“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研究”(2020MYB04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