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争朝夕 推进理论与实践双重创新
2020年01月16日 08:4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月16日总第1859期 作者:李书吾 陈小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指出,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0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揭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也发出了奋进新时代的动员令。在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将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间节点,也是人类历史上必将被永远铭记的高光时刻。回顾过往,展望未来,时代的呼声、不懈的奋斗为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在取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胜利的奋斗历程中,启航新征程,扬帆再出发。

  2019年成就辉煌

  2019年是大庆之年,也是攻坚之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办成了许多大事,办好了许多喜事,办妥了许多难事,办实了许多好事。

  新发展理念催生伟大成就。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我国发展道路决非一帆风顺。面对国际政治经济中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愈演愈烈的逆流,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形势,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境况,习近平主席告诫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高度警惕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危险,高度警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被破坏的危险,高度警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被打断的危险。一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沉着冷静,保持定力,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建设,改革开放迈出重要步伐,高质量发展平稳推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迈上1万美元的台阶,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玉兔”登月、“胖五”升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5G商用……这些看得见的成就,彰显了用心血和汗水铸就的中国精神、中国风采、中国力量。

  爱国主义成为时代最强音。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在习近平总书记“要让爱国奉献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的号召之下,爱国主义正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最强音。从“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快闪,到“辉煌70年”系列成就展,再到万人空巷观看国庆阅兵,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大踏步迈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伟大成就,夯实了爱国主义的物质基础、文化基础、制度基础。共同的历史传承、共同的生活印记、共同的理想追求,把14亿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凝聚在一起,这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信念所在与行动旨归。

  主题教育提升治理能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四大危险”“四大考验”仍然存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全党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稳步推进,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9000多万党员努力实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461万个基层党组织刀口向内、抽丝剥茧,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水平进一步提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发挥。

  2020年任务光荣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我们唯有勇往直前,只争朝夕,才能不负韶华,成就精彩。

  全面小康决战决胜。物质生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活水平直接关乎人类自身的发展状况。无论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离不开殷实的物质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科学判断,这一时期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孜孜以求的梦想,而且是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对于推动中国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用八年时间,实现了一亿人口脱贫,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是对世界和平的巨大贡献,彰显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经验的磅礴伟力。

  跨越陷阱转“危”为“机”。“中国之治”严厉驳斥了“历史终结论”,有力回击了“中国崩溃论”。跳出“历史周期律”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否引领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是当前国际国内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此,习近平主席明确回答:“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我们的底气,不妨从《共产党宣言》中找寻答案:“共产主义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样的运动是战无不胜的。正是这两个“绝大多数”,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日益显示出其“显著优势”,必将在应对各种矛盾、问题、风险、挑战时转“危”为“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命运与共维护和平。“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离群索居,没有一个国家在国际动荡时能够独善其身。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仅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而且顺应发展潮流,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 “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探索,就在于从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等入手,促进各国以对话促合作、以合作促和平、以和平保发展,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持续注入新的活力。

  承担哲学社会科学新的历史使命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1世纪第二个十年注定是中国社会乃至人类社会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十年,注定是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上具有标杆意义的十年。同时,这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应作为且大有可为的十年。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新时代,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了解基本观点更要把握科学体系、要领会主要内容更要掌握精髓要义、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深入中国实际,回应时代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其全部实践就是这一初心和使命的生动展开。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而理论创新的原动力是对时代问题的自觉关切和积极回应。习近平主席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就更需要我们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充分显现、活力充分涌流。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新时代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应当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自觉担当。当前,我们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尽快实现我国从哲学社会科学“大国”向“强国”的历史跃迁。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