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帝国王室礼仪活动探究
2023年07月05日 11:3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5日总第2684期 作者:苏聪

  拜占庭帝国是欧洲中古时期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家,其王室礼仪文化盛极一时,它一方面承袭了罗马帝国王室礼仪活动的基本形式与内容,另一方面也彰显了拜占庭文化融贯东西、海纳百川的内涵。作为7世纪文化转型时期的历史文献,塞奥非拉克特所著的《历史》记载了诸多王室礼仪活动,呈现出君权神授与制约君权、仁慈与公正相结合的特征。及至10世纪,君士坦丁七世将历代以来的王室礼仪和外交规则汇编成册,编制了《礼仪书》。通过这两部重要文献,我们可以窥见拜占庭王室礼仪文化的基本面相。

  礼仪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君士坦丁七世编制的《礼仪书》阐述了王室礼仪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王室礼仪活动主要包括加冕礼、出生礼、婚礼、出行礼、回朝礼、葬礼、外国使节来访、竞技活动、宗教祈祷和国家节日等。在上述活动中,君主均须参加,且是王室礼仪活动的核心,所有安排都围绕君主进行。在所有重大场合,君主的出场是整个活动的中心,牵动着典礼其他环节的运行。据《历史》记载,在莫里斯登基一周年庆典和圣烛节活动上,君主全副盛装庄严出场,左手持十字架,右手斜持权杖,全会场的焦点聚焦在莫里斯身上。在所有礼仪活动中,加冕礼和王室婚礼极其庄严、隆重,尤为体现君主专制的政体特质。

  根据罗马旧制,被拥立为君主的人需要在全体元老院成员、军队将领和首都民众的欢呼声中,站立在由将士抬起的盾牌上,此举表明皇权获得贵族和民众的双重认可。在拜占庭千年发展史上,举盾仪式并不常见,仅在“篡位者”福卡斯登基时举行过。拜占庭君主继承皇位,主要通过血亲继承或指定继承等方式,因此需要举行加冕仪式。457年,利奥一世首开加冕之先河。根据《礼仪书》规定,君主加冕仪式须在圣索菲亚教堂举行,教俗上层人物均须参加。在580年莫里斯加冕仪式上,提比略皇帝召集君士坦丁堡大教长、高级教士、宫廷卫队长官、军事将领、政府主要官员和民众代表参加典礼。根据《礼仪书》,参与者都要身着镶金边的白色礼服。在仪式开始时,大教长在圣索菲亚教堂前迎候莫里斯的到来,并陪伴后者更换盛装。而后,大教长手牵皇帝,缓缓进入教堂,穿过夹道欢迎的众宾客,来到第二道大门,点燃特制的蜡烛。皇帝由大教长继续陪同来到圣坛屏风前的斑岩石板上,面向基督圣像祈祷,随后进入圣坛。大教长在唱诗班伴唱下,为皇冠祝圣,为皇帝加冕。最后,莫里斯在黄金或象牙制作的宝座上落座,接受全体文臣武将的顶礼膜拜。他们按照地位高低依次来到皇帝面前,宣誓效忠。

  据《礼仪书》记载,王室婚礼是帝国极为盛大的典礼活动,在圣索菲亚教堂举行,婚礼由君士坦丁堡大教长主持,帝国所有的高级官吏都须盛装出席。《礼仪书》规定了王室婚礼的仪式、礼节、流程以及装饰的特点,婚礼仪式与基督教理念紧密结合,呈现出庄严、肃穆与神圣之感。新郎和新娘身着盛装、头戴皇冠,出席婚礼的贵族和官员首先向新婚夫妇行跪拜礼,而后列队伴随新人前往大皇宫。在大皇宫前,由蓝、绿两个竞技党组成的唱诗班高唱颂歌以示祝贺,之后皇帝和皇后脱去盛装,与宾客共进晚餐。在《历史》中,塞奥非拉克特记载了莫里斯婚礼和皇子塞奥多西婚礼。莫里斯婚礼由大教长约翰主持、祈祷与祝福,地点位于大皇宫宫殿群的圣斯蒂芬教堂。《历史》描写了莫里斯婚礼的整个流程,与《礼仪书》所规定的程序一致,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伴随着王室的婚礼,民众的庆祝活动异常丰富,持续数日,这表明拜占庭王室希望通过婚礼来拉近与民众的关系,使民众感受到帝国的荣耀。

  彰显君权神授理念

  王室礼仪活动的内涵是以王室为核心,彰显君权神授理念,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而一整套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建立,则肇端于戴克里先的改革。戴克里先借鉴波斯帝国和古埃及的帝制与宫廷礼仪传统,使罗马时期“君权取之于民”的理念被“君权神授”所取代。自戴克里先开始,罗马帝国统治者不再称元首或第一公民,而是称为皇帝。拜占庭人沿用罗马旧称,称皇帝为“奥古斯都”(Augustus),7世纪以后则改用“巴赛勒斯”(Basileus),其实质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

  从权力的来源来说,皇帝的权力来自上帝而非民众。因此,王室礼仪活动一方面以王室为核心;另一方面在所有王室礼仪活动中,“上帝的代言人”——基督教会都会参与其中,在某些礼仪活动中甚至占据主导地位,比如加冕礼。据《历史》记载,君主的加冕礼、婚礼、登基一周年庆典等都在教堂举行,由大教长主持,整个礼仪程序与基督教密切相关。根据基督教观念,大教长是宗教权力的代表,皇帝是世俗权力的代表,君主的世俗统治权需要获得大教长的授予,才能有实质权力,并得到臣民的认可。由此,加冕礼是所有王室礼仪活动的核心,极为隆重,它代表着君主权力来源的正当性,一旦君权被上帝所授予,即获得统治的神圣性与合法性。基督教被确定为拜占庭帝国国教后,皇帝成为上帝的“第十三使徒”,是受上帝委托管理人间事物的最高统治者。因此,拜占庭王室礼仪活动不仅继承了罗马的旧制,又有新的发展,体现了基督教信仰。基督教理念越来越多地融入王室礼仪活动中,同时也渗透进拜占庭人的日常生活中,使他们同样受到教会礼仪的约束。

  继承罗马政治传统

  尽管拜占庭的君主专制制度已然建立,但根植于罗马政治传统的“君权取之于民”的观念仍然对拜占庭的实际政治运行产生了影响。在皇帝的选立方面,拜占庭一直保持着罗马时期的传统,由元老院、军队和民众代表共同决定。在皇帝的废黜方面,元老院或竞技党也发挥了较大影响。这在查士丁尼时期较为典型,尼卡起义的参与者们在竞技场拥立了新的皇帝。7世纪初,来自巴尔干半岛的军人暴动者福卡斯进入君士坦丁堡之后,也被首都民众拥立为皇帝。新上任的皇帝尽管获得了君权神授所赋予的统治权力,但在某些政策的运作过程中,他们需要得到元老院和军队的同意。此外,在皇位空缺时,元老院和军队有权指定新的皇帝。元老院、军队和民众对皇权的制约一直存在。通常情况下,元老院、军队和民众代表是权贵夺取最高权力时所极力争取的对象,一旦新任皇帝的地位得到巩固,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实行自己的既定政策,成为真正的专制者。

  根据《历史》记载,莫里斯皇帝经常参与竞技党活动,与民众一起在竞技场观看赛马比赛,希望以此拉近与民众的关系,倾听民众对政策的意见或建议。但是,以蓝党和绿党为代表的竞技党往往利用这一时机煽动民众,进而达到自身的政治目的。塞奥非拉克特对以党派活动形式下民众骚乱于国家秩序的威胁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党派在大规模民众骚乱中所起的煽动作用非常大,“蓝绿两党各有庞大的支持群体,此后我们的世界将陷入极端的麻烦,拜占庭帝国的衰退之势将不可阻挡”。

  体现对理想君主形象的追求

  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希腊哲学描述的有关理想君主形象的观念,同时辅以基督教的博爱观念,逐渐形成了皇帝应具有仁慈与公正形象的理念,再从仁慈与公正的普遍观念中引申出皇帝应该履行的全部责任。因此,在王室礼仪活动中,体现了王室对仁慈与公正君主形象的追求,这一主题在无数次皇帝加冕仪式的演讲中被反复提及。

  尤西比乌斯在其颂词中,以仁慈和公正为主题来歌颂君士坦丁大帝的品德。查士丁尼尤为重视在臣民面前树立仁慈的君主形象,他提出仁慈须作为一切司法活动的基础。例如,他在阐述死刑时给出了下述理由,“这绝非残忍而不人道,恰恰相反是最高级的仁慈,因为它是以惩罚少数人来保护多数人”。在莫里斯的皇帝授予仪式中,提比略授意约翰大教长发表长篇演说,其主题是提比略劝诫莫里斯争取做一位优秀的君主:“用理性治理国家,用智慧掌握权力,时刻保持理性和谦虚”,“对待臣民要充满善意,要让公正成为你的处事原则。让仁慈来抑制愤怒,让畏惧来引导审慎。为了谋求公共利益和正义,皇帝应该像蜜蜂中的蜂王一样引导和服务民众”。在拜占庭帝国,仁慈与公正的观念被一直保留下来且形成了一定的约束力,皇帝也将公正和保护臣民视为其基本职责。

  (作者系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