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和哈佛大学法学教授卡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共同撰写的《助推》(Nudge)一书出版,该书普及了这样一种观点,即选择架构中细微的设计变化(助推)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此后,助推成为一种全球现象,甚至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知识的分水岭。但在该书出版15年后,行为经济学是否真的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进步,引发了部分学者的质疑。
英国剑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安塔拉·哈达尔(Antara Haldar)提到,《助推》出版后,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行为经济学成为主流,塞勒于201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短短几年内,行为经济学从专业的知识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除了受到大众广泛热议之外,行为经济学的突破还预示着一场全面的认知革命,从根本上改变被认为有价值的知识来源。行为经济学家不仅特别强调经济学离不开计量经济学分析,而且认为心理因素是理解经济制度运行的重要基础。
将行为科学融入到微观经济学中,使人们更关注个人行为及决策,可以让企业和个人意识到他们的行为会导致经济学模型偏离理性。如今,大多数高校将行为经济学纳入课程设置,很多教科书都引用了行为经济学提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专家学者还揭露了理性行为方式中存在的更多缺陷,巩固了行为经济学的观点。
哈达尔表示,还有一些学者对将心理因素融入微观经济学存在质疑,他们认为,经济学研究常以自然科学为参照范例,而心理学中广泛存在的复制危机加深了他们的怀疑。
宏观经济学家研究经济的总体功能,探索产出、通货膨胀、汇率、货币和财政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个人行为在经济学中的作用。而行为经济学家确信人类的非理性行为可以被抵消,进而将其价值最大化。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近期美国硅谷银行倒闭引发的持续危机中,经济参与者——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反应似乎是由从众心理(herd mentality)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所说的动物精神驱动的。
其实,经济学对行为科学的抵制有着深刻的根源。在过去几十年里,该领域承认了新古典主义范式的例外,比如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对“公地悲剧”提出的解决方案,以及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对信息不对称的研究。与此同时,部分经济学家拒绝更新经济学的核心假设。
为了让经济学反映人类行为和影响人类行为,行为经济学必须积极拥抱人类心理研究。行为经济学家也希望通过他们的干预限制,用轻推的形式,不断完善该学科的内涵。
(赵琪/编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