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粟特钱币反映多元文明互动
2023年02月01日 09: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2月1日总第2580期 作者:齐小艳

■安国开元通宝仿造币 作者/供图

  粟特位于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以撒马尔罕为中心。在公元前6世纪阿契美尼德王朝统治者的铭文中,粟特(Sug(u)da)作为古波斯的东方行省之一,承担着缴纳赋税和服兵役的义务。在西方古典文献中,这一地区被称为“索格底亚那”(Sogdiana)。《史记·大宛列传》记载的“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和《汉书·西域传》记载的“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所涵盖的地理范围实际上暗含了粟特地区。《后汉书·西域传》记载的“栗弋”国是汉文文献对粟特的首次单独介绍,但“粟特”一词最初出现在《魏书·西域传》中,同时还详细介绍了包括康国、安国和史国等在内的粟特诸国纷纷向中国派遣使者进贡的历史。随着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人们对粟特的认识更加清晰,粟特所指日渐明确,出现了“昭武九姓”之说。随着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对粟特地区的征服,粟特逐渐融入了伊斯兰文化圈。粟特文明是古代丝路文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粟特钱币则是粟特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正是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造就了粟特地区独特且能反映东西方交融的钱币语言文化。

  不断模仿与创新

  希腊化钱币是粟特造币的最初原型。随着希腊—马其顿人的军事征服,粟特直接或者间接地卷入了希腊化世界。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公元前2世纪中期,粟特一直受希腊人的统治和影响,这为希腊化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公元前3世纪初,粟特的康国、安国和史国分别以塞琉古王朝国王安条克一世钱币、希腊—巴克特里亚国王欧泰德姆斯一世钱币和亚历山大式钱币为原型,进行了造币活动。安条克一世仿造币正面是国王头像,背面是马前半身像。欧泰德姆斯一世仿造币正面是国王头像,背面是坐着的希腊神赫拉克勒斯。亚历山大仿造币正面是国王头像,背面是坐着的宙斯或站立的赫拉克勒斯。

  在大月氏—贵霜帝国时期,康国、安国和史国在原来的基础上,分别发行了阿诗塔姆钱币、希尔科德斯钱币和弗赛格哈雷斯钱币。阿诗塔姆钱币正面是国王半身像,背面是弓箭手。希尔科德斯钱币正面是统治者半身像,背面是手持长矛、站立的士兵像,两侧是垂直平行的希腊字母或马前半身像。弗赛格哈雷斯钱币正面是国王头像,背面是站立的赫拉克勒斯像和希腊字母。此三类仿造币以银币为主,有一德拉克马、半德拉克马和奥波尔三种币值,赫拉克勒斯依然出现在钱币上。

  根据纳克希·鲁斯坦姆的沙普尔一世铭文可知,公元260年左右,萨珊波斯帝国的东方疆域到达了粟特一带。尽管萨珊波斯帝国是否真正统治粟特依然存有争议,但是萨珊波斯对粟特钱币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康国出现了以萨珊波斯国王卑路斯一世钱币为原型的钱币,正面是国王头像,背面是祭火坛。安国的马瓦克钱币和阿斯巴钱币上体现了鲜明的伊朗文化特征,正面是国王头像,背面是祭火坛。安国大规模仿造萨珊波斯钱币是以萨珊波斯国王瓦赫兰五世钱币为原型的布哈拉·胡达特钱币,正面是国王头像,背面是徽记或者祭火坛,这一阶段的粟特钱币见证了萨珊波斯帝国的影响。

  7世纪中期,唐朝在以康国为中心的粟特地区设立了羁縻州,粟特诸国纷纷以“开元通宝”圆形方孔钱为原型,开展了造币活动。康国的早期中国式仿造币面文是“开元通宝”,背面是Y型徽记和βγy,后演变为正面是粟特字母书写的国王名字和头衔,背面是Y型徽记与其他徽记组合的圆形方孔钱。安国的中国式仿造币正面是“开元通宝”,背面是徽记,之后安国的钱币正面是骆驼图像,背面是祭火坛。史国的中国式仿造币正面是国王半身像,背面是当地徽记和粟特字母,但未铸中国钱币上的方孔。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从希腊化时代到唐朝中期,粟特钱币借鉴了东西方两种造币方式,整体上经历了从希腊式仿造币、萨珊波斯仿造币到中国式仿造币的演变。每一类型钱币的演变既有继承又有变化,甚至同一文化因素也体现了不同的时代印记。

  最早的三类仿造币采用了打制生产方式和阿提卡标准,材质以银币为主,均出现了希腊字母,币值有四德拉克马、一德拉克马和奥波尔三种,希腊神宙斯和赫拉克勒斯也出现在钱币上,整体而言,属于希腊式钱币的范畴。希腊式仿造币的形制、宙斯和赫拉克勒斯以及希腊字母都是希腊文化传入粟特后对当地的影响在钱币上的反映,大月氏—贵霜帝国时期的仿造币依然出现了希腊字母书写的名字,其造币方式、图像、币值以及币文等方面都延续了此前希腊式钱币的特征。然而,与早期希腊式仿造币相比,大月氏—贵霜帝国时期的钱币图像逐渐模糊,钱币变小,重量减轻,希腊字母变形,甚至难以识别。

  从4世纪70年代到7世纪初,粟特先后受到萨珊波斯、嚈哒和突厥等王朝的统治和影响。钱币正面出现的属于嚈哒人的Y型徽记,在之后的中国式仿造币上继续沿用,并最终成为康国伊赫希德王朝的象征,反映了当地政治变化与文化延续并存的特征,这也正是伊朗文明东传和嚈哒人西迁双向活动而至粟特的文化产物。随着粟特同唐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粟特诸国纷纷效仿中国“开元通宝”钱币,以铜币为主。除早期中国式仿造币上出现了“开元通宝”外,大部分中国式钱币的面文是粟特字母书写的国王名字和头衔。此外,钱币上也出现了当地各具代表的徽记,以及表示琐罗亚斯德教和聂思脱里教的符号。

  粟特钱币的形制和具体信息,反映了深受希腊化、伊朗、中国、游牧民族和粟特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产生了多元一体的钱币文化,最终形成了以康国为中心的“东粟特”钱币、以安国为中心的“西粟特”钱币和以史国为中心的“南粟特”钱币。

  多元文明交流与融合

  粟特的地理位置为多元文化互动提供了重要保障。早期粟特是古波斯帝国和希腊化世界的东部边缘地区,又是张骞出使西域之际大月人所在之地。这种相向而行引发了东西方文明在粟特地区的交流,粟特逐渐从东西方的边缘世界进入了文明互动的中心地带。

  粟特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往来成为多元文化元素传播的重要途径。历史上的粟特先后经历了古波斯、亚历山大大帝及其继承者、塞琉古王朝、希腊—巴克特里亚王朝、大月氏—贵霜帝国、萨珊波斯、嚈哒、突厥、唐朝、阿拉伯帝国的控制或影响,粟特未能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因此,在造币过程中,该地区诸国一直模仿统治或者影响较强国家的钱币,开展了以希腊式钱币、萨珊波斯钱币和中国圆形方孔钱币为原型的造币活动。

  粟特与中国、印度、西亚、地中海世界建立起了广泛的联系,使其成为与不同国家和民族互动往来的重要枢纽和多元文明的汇聚点。这一点从粟特钱币的分布可以看出,粟特钱币的发行和流通有着不同的范围,整体上聚集于阿姆河以北到泽拉夫善河流域一带,作为三大造币中心的康国、安国和史国正是位于丝绸之路中段的重要枢纽。

  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和繁荣,粟特本土和以外的聚居地既是联系东西方的商业通道,又是文化互动的重要纽带。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业民族,多元文化因素经由粟特商人传入中国。这为我们思考古代地中海、伊朗、中亚与中国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也为书写中外关系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明交融视野下古代粟特钱币的整理与研究”(21BSS050)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特聘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