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8—29日,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十二届民间历史文献论坛在厦门召开,50多位学者围绕“从民间文献看区域历史”展开研讨。与会学者交流和总结了近年来以民间历史文献为基本资料展开的区域史研究新成果,进一步探索建立民间历史文献学学科体系的价值和意义。
在主题演讲环节,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常建华利用清代两湖地区刑科题本,从区域内部宗族纠纷出发,论述了“户族”对两湖地区乡村社区的控制及其族权的展开方式。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钱杭讨论了地方人群对于国家主流文化与修谱传统互动的回应,提出族谱与宗族在当代以“亚文化”或“亚文化群”的状态持续存在于基层社会。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志伟讨论了民间历史文献的性质与定义、同其他文献类型的联系与区分等问题,就图书馆对民间历史文献的收藏、定义、整理与研究提出了建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永华通过分析闽西四保及其他地区契约文书的原始保存状态,指出契纸包本身作为文献的一部分,对于界定和建立契约文书系统性与关联性具有重要意义。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郑振满阐述了中国经史传统进入民间社会的历史过程,讨论了经典文献与民间文献之间的互动机制,指出了从民间文献研究经史传统的主要途径。
除主题演讲外,本届论坛共收到论文40余篇。这些论文所涉及的民间文献,涵盖了西南、东南、华北、长江流域等几大区域,涉及“档案与制度”“移民社会”以及“口头与书写”等专题领域。与会学者分别从不同文类的文献、问题与视角,运用跨学科的理论方法,分析文献本身的脉络,探讨制度、经济、法律、宗教、文化等宏观历史进程在民间社会和特定时空中的具体展开,从日常生活揭示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机制。
西南地区的专题研究大体以制度建设过程为焦点。在此焦点下,区域史研究展开的主轴一方面为边陲社会和民族地区进入王朝国家的过程所展现出来的区域性或民族性社会文化机制;另一方面体现为制度进入边陲地区及其在地化过程,以及制度在这一过程中与地方(民族)文化策略之间的互动和自身的再造。谢景连、李斌、吴才茂、程泽时、江田祥、杜树海、李凌霞、覃延佳等学者就制度演变过程中民间社会与国家制度的互动关系展开讨论,内容涉及清代改土归流制度在黔东南地区的具体运行机制,明清时期桂江流域渔户群体对户籍赋役制度的适应,广西中部“社”神信仰所体现的国家礼仪与地方传统的互动等问题。在东南地区,宋怡明、郎超、罗桂林、周正庆、郑莉、曾龙生、朱忠飞、巫能昌、祁刚等学者则聚焦于民间社会秩序与仪式传统,讨论内容涉及传统社会永泰山区产权流转的制度环境与社会网络影响,清代浙南石仓地区宗教仪式传统形成与客家移民在地化过程的关联,闽南乡土社会的乩童仪式传统与道教、士绅传统的互动及其对社区生活的影响等问题。
长江流域较为丰富的现存民间文献带来了多元的议题。黄忠鑫、余清良、曾伟、胡忆红、廖华生、梁勇、张铭、徐斌等学者的报告为研究赋役制度、产权关系、司法诉讼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并针对宗教文化市场、公益与人文、国家政权建设等领域提出了新的议题。他们阐述了徽州地区诉讼文书的社会意义、影响与史料价值,江南宗教文化与市场活动交织情况等问题。关于华北地区,吕文利、杨建庭、韩朝建、郑清坡、李平亮等学者讨论北方游牧社会形态、佛教寺院经济等议题,论述了清代苏鲁克制度的变迁、山西商人合伙经营的制度化、近代五台山地区政教关系的变化与国家政权建设,以及由会馆财产公有化所见国家政权与民间社团互动等问题。
本届论坛还安排了三场专题性讨论,既反映了特定文献的类型与特定历史要素、历史过程的密切关联,也体现了研究者的深入思考。在档案与制度专题讨论中,凌鹏、任智勇、水海刚、吴四伍、李在全等学者重点关注制度与社会、制度与习俗的关系,如传统社会土地交易“先尽亲邻”由法律规范到民间习俗的下渗、演变的历史过程,对厘金制度、捐纳制度的考察等。在移民社会专题讨论中,李朝凯、王爱平、陈博翼、苏东来等学者关注移民的在地化、移民社会的文化能动性等问题,讨论了田宅交易的契约文书背后所体现的越南会安地区移民在地化机制、四川地区族谱中移民书信的多重学术价值等议题。在口头与书写专题讨论中,意娜、刘彦、黄瑜、郑静等学者探讨了口头传统与文字传统的复杂互动关系,并试图充分挖掘民间文献在多元复合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历史意涵。如《格萨尔》史诗口头传统的文本化及其传述的时间性和创造性,西南地区“舅权”在口述与文字传统中的不同意涵等问题。
本届论坛还聚焦于认识论、方法论与学科建设。与会学者纷纷就民间历史文献研究的发展方向、民间历史文献学的学科建设等问题发表看法。钱杭强调要立足文献本身,探讨民间文献的学理意义,对民间历史文献进行深入细致的考据和辨析。刘永华指出,民间历史文献不仅是史学研究的资料基础,同时也是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应当将民间历史文献的制作、流通视作社会文化史进程和地方政治形态的表现形式。张侃指出,在当下民间历史文献发掘、搜集与整理的规模日益庞大的情况下,研究者必须注重问题意识。郑振满在总结时认为,研究民间历史文献,要同时关注地方历史脉络和正统意识形态,从文化传承的历史维度揭示民间历史文献的话语系统,在倡导“回到历史现场”的同时,不能忽视历史文献学的学术传统。为了推进民间历史文献学的学科建设,他提出今后除了举办每年一届的民间历史文献论坛,还应该组织各种专题研讨会,对民间历史文献研究的学理性问题开展更为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