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利纽问题:哲学研究与科学实验
2020年11月17日 09:3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17日第2049期 作者:骆长捷

  莫利纽问题(Molyneux’s Question)是17世纪末爱尔兰科学家莫利纽(William Molyneux)向哲学家洛克提出的一个问题。该问题被陈述为:“假定一个成年的生盲,能够靠触觉来分辨哪个是球体,哪个是立方体。假定这时,立方体和球体被放置在一个桌子上,这个盲人恢复了视觉。那么,现在这个盲人在触摸它们之前,是否凭他的视觉,能够区分并说出,哪一个是球体,哪一个是立方体?”洛克意识到,这一问题与他的经验主义理论密切相关。在其著作《人类理解论》再版之际,他把莫利纽问题连同自己的看法加入了书中。随后,这引起了哲学界的关注。围绕这一问题,出现了两种基本立场:一是以洛克和贝克莱为代表的否定性回答;二是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肯定性回答。

  洛克认为,刚恢复视觉的盲人此前并无任何视觉经验,因此,“那个盲人虽然可以借其触觉所感的差异形象无误地指示出、分辨出哪一个是立方形,哪一个是圆球形,可是他在初视之下,一定不能确乎断言,他所见的,哪一个是圆球形,哪一个是立方形”。贝克莱则认为,我们的视觉对象和触觉对象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眼睛所看是视网膜上的印象,手所摸到的则是外在于我们自身的事物。因此,恢复视觉的盲人只有接受经验的训练,习惯了视觉和触觉的相互配合之后,才能够将原有的形状概念应用到新的视觉经验之上。

  莱布尼茨对此则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在莫利纽问题中,圆球中没有突出的点,是全平而无角的,而立方体有突出的点和角。这两种形状无论从视觉上获得,还是从触觉上获得,都应形成同样的概念。这种同样的形状概念显然不是经验材料本身所能提供,毋宁说是依靠理性才能把握。因此,他说:“我觉得那已不再是盲人的盲人,用理性的原则,结合着触觉以前提供给他的感性知识,毫无疑问是能够把它们加以辨别的。”

  莫利纽问题同时受到18世纪自然科学家和医学家的关注。1728年,外科医生车赛尔顿(William Chesselden)在为一个男孩做完白内障手术之后,做了第一个莫利纽实验。在实验中,这个男孩不能靠视觉发现他的猫,只有用手抓到它时才认出它。车赛尔顿据此认为,这个恢复视力的病人在最初能看时,并不能分清事物,更别提它们的形状、大小了。车赛尔顿的实验受到贝克莱的赞赏,但其他哲学家和科学家则不接受这一实验结论。他们对这个实验的各种条件表示怀疑,比如,这个病人的视觉是否从手术中康复?或者,车赛尔顿在做实验时是否提出了有误导性的问题?等等。此后,更多医生或科学家开始做莫利纽实验,并采用越来越严格的实验条件来贴近莫利纽问题。19世纪,一位名叫弗兰茨(J. C. A. Frantz)的外科大夫是第一个严格按照莫利纽的表述,用球体和立方体来进行实验的人。这次的实验结果被报道如下:“这个年轻人回答说,当他睁开眼时,他立刻发现两个物体(球体和立方体)之间的不同,并且注意到它们不是图画。但是直到他看着他的指尖感知到某种感觉,就好像他在触摸这些物体一样,他才形成一个正方形或圆盘形的观念。”弗兰茨据此指出,这位年轻的病人能够立刻辨认出两种物体形状的不同,但他不能马上说出哪个是球体,哪个是立方体。

  另一位医生拉姆西(A. M. Ramsay)的实验则提供了相反的证据。他在为一位30岁的病人做完白内障手术之后,向病人展示了一个球和一个玩具砖,问他是否能够分辨二者。拉姆西描述道:“这个病人专注地看了这两个物体好一会儿,在此过程中他的手一直在紧张地活动,就好像他试着要把他所看的东西与一种想象中的触觉经验相比较,然后再把它们翻译过来一样,然后他给出了正确的回答。”

  莫利纽实验结果的不一致引发了进一步的哲学讨论。19世纪,围绕莫利纽问题争论的核心在于“盲人是否具有空间概念”。人们意识到,莫利纽问题所涉及的物体的形状概念与空间认知密切相关。同时,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很多人认为,空间概念不是从外部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经验概念,而是先天的、所有外直观的前提和基础。在莫利纽问题上,以洛采(Rudolf Hermann Lotze)、普拉特纳(Ernest Platner)、赫姆霍茨(Hermann von Helmholtz)为代表的经验论者主张,我们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认识来自后天的经验习得。天生的盲人不具有空间观念,因此在刚恢复视觉时不能区分立方体和球体。先天论者则认为,我们天生就是以空间关系来感知物体的,盲人也不能例外。先天论者詹姆斯(William James)指出,盲人的空间观念虽与正常人不同,但二者存在相似性,这样,恢复视觉的盲人在第一次看的时候能够根据他的触觉经验认出视觉对象。

  20世纪以来,对莫利纽问题的哲学研究和科学实验进入新阶段。受19世纪哲学争论的影响,埃文斯(Gareth Evans)将莫利纽问题定义为:“在承认盲人具有真正的空间概念的前提下,恢复视觉的盲人能否将他的概念扩展到他所看到的对象上?”埃文斯认为,尽管触觉和视觉是两种不同的感觉模式,但它们所获取的空间信息却是相同的,而形状概念是建立在对这种相同空间信息进行思维加工的基础上,它必然是统一的。因此,如果说盲人能够凭触觉获取球形或立方形的概念,他就能够把这些统一的概念推广到新获得的视觉经验上去,从而分辨他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埃文斯对莫利纽问题的立场产生了很大影响。近20年来,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哲学主张。人们进一步明确莫利纽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处理统一的形状概念与形状知觉的不同现象特征之间的关联”,并普遍认为,埃文斯将形状知觉的本质还原为一种空间信息的做法并不能真正解决莫利纽问题。当代知觉研究者坎贝尔(John Campbell)采用一种激进外在主义方案来处理莫利纽问题。他主张,我们必须承认知觉经验的现象内容的存在,而这种现象内容对于知觉主体而言则是透明的(transparent)。这种透明性也就意味着它是概念化的、能够为思想所把握的。对于同一个事物,我们的触觉现象与视觉现象都能够表征它的形状属性,而作为原因的客观形状属性必然会在不同感觉模式中造成同一的形状表征,这也成为统一的形状概念所产生的前提或基础。由此,虽然触觉和视觉的现象特征存在差别,但我们能够将统一的形状概念与不同知觉模式下的经验现象联系起来。

  另一位知觉研究者列文(Janet Levin)则试图通过理论分析来指导和规划更为科学的莫利纽实验。她指出,在做莫利纽实验时,我们不能允许恢复视觉的盲人在看球体和立方体之前触摸它们;也不能在实验之前给他出示别的形状的物体并告诉他这些形状是什么,以防止他联系之前的视觉记忆作出推理。同时还要排除其他的背景信息,比如实验中的物体之间的形状差别要特别清晰,必须是盲人之前摸过的;至于是否应该给盲人观察和推断的时间,或者是否必须要求盲人在回答时带有确凿把握,则是不好判定的。列文作为一个支持“形状概念具有统一性”这一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应当给盲人概念推理的时间,而盲人回答莫利纽问题时的确定性程度则取决于他对物体所产生的知觉概念的性质。

  关于莫利纽问题的最新实证研究,包括由法恩(Ione Fine)的科研小组利用心理物理学和神经成像技术所做的实验。2003年,该实验报告认为,一个人在长期丧失视觉之后,其视觉能力和视神经都会受到损害,从而影响某些视觉功能。这一结论对于理解莫利纽实验及莫利纽问题有所帮助。另一项完全针对莫利纽问题的重要实验,是由赫尔德(Riehard Held)的科研小组所做,他们在2013年发表的实验报告中认为,在最初的视觉和触觉经验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相互转换,但不同感觉模式之间的相互映射会在此后很快发展起来。在他们的莫利纽实验中,刚恢复视觉的盲人分辨形状的正确率仅有50%左右,尽管他们在一两天之后,正确率就能达到90%以上。

  当前,对莫利纽问题的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为哲学探讨提供了实验证据,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争论。对于形状认知是一种跨模式(trans-modality)认知还是一种非模式(amodal)理解,人们尚无定论;对于理性与经验在不同感觉模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配合中发挥何种程度的作用,科学和哲学也不能给出终极答案。这也决定了围绕莫利纽问题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仍将继续。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欧美文化哲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