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提出的系列新论断、新理念成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行动指南。报告提出要“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这是历届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出现有关教材工作的表述,标志着党对教材事业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教育学教材作为教育学学科知识的解释体系,在塑造国民教育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材建设和管理”的重要范畴。教育学教材话语体系是以特定言述符号和表达方式反映、呈现和传播教育学思想理论的系统,是教育学学科的身份标识和形式载体。可以说,推动中国特色教育学教材话语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践要求,也是传播好中国本土教育学声音的应有之义。
第一,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制度优势。坚持党的领导是教材事业命脉所在、命运所系,党管教材是我国教材建设的政治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作为国家事权的教材建设,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教育学教材话语体系是对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进行表达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不仅向学习者传递有关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而且蕴含着对思想理念、价值立场、文化取向、意识形态的认识,攸关中国特色教育学“三大体系”的赓续发展,承载着培养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的使命担当。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切实把好意识形态关,立足当今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把党的方针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到教育学教材话语体系建设全过程,才能为中国特色教育学教材话语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引领和组织保障,不断筑牢思想根基,开创行稳致远的新局面。
第二,铸魂育人是价值归宿。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通过具体的课程、教材及教学来实现,立德树人是教材的“根”,教材话语体系的建设应该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育人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学教材是高等师范院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资源依托,在目标导向方面必然隐含着价值性的道德归属。“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学教材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回应的本体性问题。筛选什么类型的知识编进教育学教材(“说什么”)、用什么样的表述方式呈现教材内容(“怎么说”)、内含怎样的思维逻辑方式(“为什么这样说”)等,都直接影响到教育学教材话语体系的质量及育人价值的实现。因此,推动中国特色教育学教材话语体系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解决好应培养学生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从思想指引、知识内容、组织设计、话语方式等方面着手落实,在话语体系建构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强化育人立意,始终将铸魂润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要牢牢把握“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深刻内涵和本质要求,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教育学教材话语体系既要着眼于教育学知识、能力、素养的培养,为学生强基固本,也要超越语词表义,深切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提供价值导航。
第三,文化自信是力量源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要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从生成过程的角度看,中国教育学不是自发内生的,而是伴随“西学东渐”浪潮引进而来的“舶来品”。这导致中国教育学教材话语体系在“娘胎”里就缺失本土自信,容易陷入主体性迷失的窘境。文化自信是推动中国特色教育学教材话语体系高质量发展的精神硬核,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具体来说,其一,在中国文化境脉中获得滋养。高质量教育学教材话语体系必然要体现中国文化特征,打好中国底色,也就是要回归中国文化的本源。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构成要件,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能为教育学教材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丰厚滋养,因而需要积极做好挖掘、传承、转化、创新与融入工作。其二,在中国文化实践土壤中得以提升。“实践没有止境”,高质量教育学教材话语体系的发展创新,需要依托中国鲜活的教育现实,深度把脉、积极回应中国本土教育实践中的原发问题,敏锐洞察、真实反映中国教育实践经验,寻求话语与实践之间的良性耦合状态。其三,在中国价值表达中彰显特色。我国教育学教材话语体系曾大量借鉴移植西方教育学相关概念、命题、论断和理论,照搬痕迹明显,出现很多水土不服的现象。文化自信引领的教育学教材话语体系建设“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而是需要基于中国人的话语特色,凝练标识性概念,提出创新性论断,表述中国教育学经验。
第四,守正创新是逻辑依循。“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是前提和基础,即要守住基本经验,把握教育学教材话语体系的关键要素和内在逻辑;创新是灵魂,是在守正的基础上,创造、发展、更新思想理念、思维方法和表达形式等,确保教育学教材话语体系的活力。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统一,需要树立辩证思维,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一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版的教育学教材已超过二百本,已经出版的教材在概念范畴、命题范式、思想精粹、言述风格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话语体系,是对本土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和理论成果的凝练提升,客观地反映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体现出一定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为推动当代中国教育学“三大体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对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经典阐释及发展规律的有益探索是“不变”的根基,需要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新时代中国教育的外在环境与发展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思想理念也在不断更新,这是教育学教材话语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应对的“外在之变”。换言之,中国特色教育学教材话语体系建设既要把握“不变”的根基,又必然要回应新时代中国教育学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摆脱机械论的旧历史观的束缚,吸收国内外教育学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结构,吸纳新方法新思维,创新言语诉说方式,满足国家发展战略对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比如,王道俊先生领衔主编的《教育学》从首版发行至今已40余年,历经7版。该经典教材的各个版本在保持理论稳定性和连贯性的同时,既删除了一些不合时宜的提法和内容,又与时俱进地将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理论、新成果(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等)融入其中,堪称中国特色教育学教材话语体系建设中“守正创新”的典范。
推动中国特色教育学教材话语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理念、思维、方式、机制等方面。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用整体协同的、发展联系的、融通包容的方法论观点全面把握话语体系演变的显著特征和逻辑规律,坚持理论自觉和问题导向,加强教育学学术思想表达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政治性与学术性、长远性与短期性、本土性与国际性以及传承性与创新性的关系,不断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而真正服务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实践。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十四五”规划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学体系发展与创新研究”(VAA210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人民教育出版社博士后工作站;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