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序曲
2023年02月03日 09: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2月3日第2582期 作者:本报记者 段丹洁

  吉兔呈祥,朝气蓬勃。新春伊始,记者走访了社科领域的多位学者,共同回顾过去一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亮眼成绩,畅谈新一年的研究规划。

  “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契机。”“2023年,中国经济迎来稳健复苏,我们要坚持求真务实,拿出更多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成果。”“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应有作用。”受访学者纷纷表示,奋发的2023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值得期待!

  聚焦热点难点 回应时代问题

  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哲学社会科学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持续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涌现出许多高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成果。

  202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家队”,共出版专著近400部,发表学术论文近6000篇、研究报告近3000篇,以及大量的学术资料、古籍整理、译著译文、工具书等形式的研究成果。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雪松告诉记者,“五年规划”是我国重要的宏观经济和社会管理工具,充分反映了党的意志、人民意志、国家意志。跟踪研究“十四五”规划年度实施进展情况,助推规划纲要顺利实施,对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宏观经济、科技创新、产业区域、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每一项内容都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绕不开的话题。李雪松介绍,结合国家有关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实施方案,他率领的课题组科研人员对“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跟踪分析、精准认识和前瞻研判。新的一年,课题组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聚焦热点难点问题,全面提升学术影响力、决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深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应用,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逻辑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命运为起点,摒弃了西方现代化发展定式,不断在实践中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不断创造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条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了磅礴力量。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社科联发挥着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年度推介论文是上海社科联已连续举办十年的一项品牌活动,在引领学科建设和学术创新方面彰显着独特魅力。上海社科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谈道,面对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如何把优秀研究成果真正评出来、推广开,尝试引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评价,集聚社科智慧力量、推动社科研究创新,为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社科成果评价体系作贡献。

  明确方向任务 实现应用转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支持与投入,对有关重大理论问题、重大实践问题、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力争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深度的“精品力作”“传世之作”。从现象研究到规律研究,从理论逻辑到应用对策,2022年,340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顺利立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充满热情,踏上新的学术征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落脚点是提炼出具有标识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概念。据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冯建军介绍,新的一年,我们将抓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的历史脉络,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生成机制、机理,论证其核心内容。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核心,通过话语分析、抽象概括、理论思辨、分析综合等,生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概念、范畴、命题、观点,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使中国教育学话语走向世界。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问题、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山东大学商学院教授罗润东非常关注我国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评估与学术话语权建设问题。谈及未来具体的研究规划时,罗润东表示,在研究掌握了代表性文献成果与相关数据库的基础上,下一步将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与国内有关社会科学评价机构充分交流沟通,精准把握目前学术评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瓶颈。以此形成先进、科学的评价工具,为后续相关数据的文献计量分析、绘制知识网络图谱以及学术话语权对策研究做好基础性工作。

  成绩是厚积薄发的积淀。理论基础研究要做好“坐冷板凳”的准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国家安全法学作为快速兴起的新学科,在服务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日前,由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叶青主编的《国家安全法学》等系列教材正式出版,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学知识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完善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和高效的实施措施支撑。”叶青告诉记者,接下来将重点推进研究成果的应用和转化,推广使用“国家安全学系列丛书”,提升国家安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开展咨政建言工作,拓展成果应用和转化形式,积极参与全国和地方国家安全立法,为推进国家安全法治体系建设及其措施实施,提供更多的高质量学术和智库成果。

  从2017年立项到2022年顺利结项,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教授覃成林团队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深化及创新研究”,开拓了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领域的多极网络空间组织方向。覃成林称,社科工作要有勇于开展原创性研究的自信心和开展应用研究的责任心。未来,他们将以区域重大战略为重点,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国家战略,开展决策咨询研究,为国家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推动区域重大战略互动融合等提供决策参考。

  肩负光荣使命 服务国家需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梁大伟表示,肩负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新的一年,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领航,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要主动融通古今中外各种思想资源,在“经典文本”与“中国实践”的互动结合中推动各种思想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具有自主性和原创性的理论和学术观点,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承担好记录、书写、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实现文明重塑的创造性探索,既是中华文明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自我更新,也是对西方现代性危机及其文明限度的内在超越。臧峰宇表示,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高质量成果,要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确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明史意义。

  如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聚集国内外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深入解读与回应实践诉求,系统提炼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蕴及其独创性贡献。“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诸多成果呈现出扎根中国大地、与时代同频共振的鲜明特色。”罗润东谈道,新世纪以来基于多维指标视角对我国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的研究表明,我国在经济与商业管理领域的研究对国际合作的依赖性降低,国际合作中的主导性不断加强。

  瞄准国家需求,突出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破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针对教育学话语中存在的“说别人的话”“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问题,冯建军表示,将深入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与西方主流教育学话语的差异,增强中国教育学话语自觉、理论自觉,集中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为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的国际话语权提供可行性方案。

  覃成林进一步谈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五大领域之一,对我们持续深入开展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新年伊始,将扎实做好区域经济研究的各项工作,力争在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空间组织领域产出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重任在肩,时不我待。罗润东表示,新的一年,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遵循,科学客观地分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状况,有为、有力、有效地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实现提升学术话语权、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关键目标。

  (本报记者查建国、孙美娟、王广禄、李永杰、张清俐、赵徐州参与采访)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