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钢琴音乐发展,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其间涌现出大量优秀的作曲家,他们将中国各地民族风格的音乐结合西方钢琴演奏技巧,创作了相当数量的优秀中国风钢琴作品。这些作品采用我国传统或者民间音乐素材,在此基础上借鉴西方演奏传统,使得作品更具中国韵味。例如,运用大量颤音模仿二胡、古筝等民间乐器;运用重复音模仿琵琶、唢呐等民间乐器。这些特点都展现了我国优秀作曲家对民族多声思维的探索。20世纪初期,中国钢琴创作技法仍然处在探索阶段。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音乐教育与文化创新,多个专业音乐院校的成立为钢琴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钢琴音乐创作迸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大量优秀的中国风钢琴改编曲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经过一系列发展,改编曲目风格更加丰富,改编音乐类型更加多样。
所谓改编,是指根据原作重写或者改编织体编制,在另一种乐器或者乐队中呈现。中国风的钢琴改编曲以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素材编创,并与西方钢琴音乐演奏技巧相结合。这些作品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风貌并为中国听众的音乐审美所认同,也越来越被当代钢琴家们所重视,纷纷出现在大型独奏音乐会节目单中。这些改编的钢琴曲目,按照风格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传统民歌改编而成的钢琴作品,第二类是由传统中国器乐曲目改编而成的钢琴作品,第三类则是由传统戏剧、现代戏剧和歌剧改编而成的钢琴作品。在每一种类型曲目改编中,钢琴创作技巧与织体写作变得尤为考究。这些作品成功地融合了西方钢琴技巧与中国传统音乐特色,将二者融为一体,使作品充分展现了中国作曲家独特的艺术视角。
由传统民歌改编而成的钢琴作品
中国民歌钢琴改编曲是中国钢琴改编曲中产量最为丰富的部分。这些传统的民歌经过几百年的沉淀,汇集了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精髓,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地方方言、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等影响,民歌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北方山区的民歌高亢嘹亮,音乐性格粗犷豪迈,反映出北方人民朴实豪爽的性格,如王建中改编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在这部改编曲中,自由且极具山歌特色的引子部分与豪迈激动的快板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王建中用不同织体与多样的钢琴技巧去模仿陕北民歌的多种特点,极具特色。南方民歌大多婉转舒缓,旋律优美,线条绵长曲折,反映出南方人民的生活特点以及文化背景,如储望华《茉莉花幻想曲》。这首耳熟能详的民歌旋律在钢琴上有着丰富的和声伴衬,突显了东方神韵,在钢琴上演奏这段清馨柔婉的旋律别具一番风味。除了汉族的民歌外,少数民族的民歌创作也是中国音乐文化中一颗格外璀璨的明珠。根据不同少数民族歌曲舞曲改编的钢琴作品产量颇丰,如孙以强《春舞》、庄曜《新疆舞曲》、权吉浩《长短的组合》等。这些用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素材进行改编的钢琴作品,呈现了中国音乐家们在钢琴改编上积极探索各种可能性的一面。
由中国传统器乐曲目改编而成的钢琴作品
对中国民间器乐音乐作品的改编,一直以来都是作曲家们力图挑战的高峰。近几十年来,作曲家们积极钻研如何用钢琴这样的西方乐器模拟出中国传统民间乐器的音响效果,在钢琴上呈现和发展中国音乐的民族性。这些中国传统器乐曲目的钢琴改编作品展示了钢琴乐器的无限可能性,为世界钢琴音乐文献注入了新的血液,如刘诗昆改编的《战台风》、陈培勋改编的《平湖秋月》和黎海英改编的《夕阳箫鼓》。在民间器乐曲目改编中,钢琴创作技巧与织体写作变得尤为考究。在黎海英改编的《夕阳箫鼓》与刘诗昆改编的《战台风》中,作曲家们尝试运用重复音的钢琴技巧去展现古琴与古筝的拨奏技巧。在陈培勋改编的《平湖秋月》中,作曲家运用双手交替的快速琶音群来塑造一幅月光投影在波光粼粼的水面的画面。
由现代戏剧和歌剧改编而成的钢琴作品
1966—1976年间是中国音乐发展史的特殊时期,钢琴音乐在夹缝中求生存,并探寻到了一条适合的发展之路。一批现代京剧与舞剧片段的钢琴改编曲在这十年间广为流传,并在人民群众中大获成功。例如,殷承宗改编的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郭志鸿改编的《打虎上山场景》、杜鸣心改编的《舞剧“鱼美人”选曲》与《舞剧“红色娘子军”组曲》等。这些根据中国戏剧或歌剧改编而成的钢琴作品,既保留了戏剧和歌剧的唱腔,又用多样的织体变化体现民间打击乐队的声音特点,展现了钢琴音色的多样性,大大拓展了钢琴这种西洋乐器的表现力。这些经典戏剧片段的钢琴改编曲通过钢琴家们的不懈努力,走进了人民的生活,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这些贴近大众,并富有深刻音乐内涵的改编曲也成功燃起了钢琴在中国普及的希望,推动了钢琴音乐的发展。
钢琴改编曲作为中国新音乐发展的重要体现,需要我们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创作改编上,探索出一条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发展之路,既要打破传统的局限性,又要关注世界音乐的发展,激发中国钢琴改编曲创作的活力。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