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路径
2022年07月22日 08: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7月22日第2454期 作者:夏玲玲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然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存在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有待提高、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单一以及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使其难以满足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因此,新时代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改革、新时代使命推进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新教育要求深化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和新发展格局谋篇高等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让改革创新贯穿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全过程、各领域。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落实“十四五”规划、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南针。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样需要新发展理念来引领。

  高等教育要在创新上下功夫,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挖掘校内外育人要素,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让创新成为驱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高等教育要在协调上下功夫,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着力破解高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高等教育要在绿色上下功夫,从教育的本原去思考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问题,用自然的眼光和生态的机理去审视和发展高等教育,促使高等教育焕发出新时代的生命力;高等教育要在开放上下功夫,以人类情怀、世界眼光和中国特色高度,推动高等教育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构建开放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要在共享上下功夫,从根本宗旨上把握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为师生谋福祉、为学校谋发展、为社会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

  以新时代使命推进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伟大使命呼唤高等教育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明晰自身发展的主要矛盾,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离不开高水平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要把教师教育和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因此,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要以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建设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新时代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构建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四个服务”“九个坚持”的总体要求,坚持兴国必先强师的战略定位。首先,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高校要通过落实“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及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融会贯通和同向同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高校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培育弘扬高尚师德、强化师德考评落实,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最后,加快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高校要通过健全高校教师发展制度和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挑战,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能力,营造有利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环境,不断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素质。

  以新教育要求深化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作出重要指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020年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估,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监测”等。

  按照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教育评价的指示精神,高等教育理应主动探索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倡导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营造良好的高等教育质量生态环境,促进构建公平公正的高等教育体系。首先是分类发展的高校评价。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改革通过分类评价牵引高校内部治理变革,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按照精准定位、分类评价、创新发展要求,实现分类发展和办学内涵提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其次是师德优先的教师评价。建设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既要强化教学科研并重导向,重点考评教师的师德表现,还要强调教书育人为先理念,突出考核教育教学实绩,更要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体系,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最后是综合发展的学生评价。对高校学生的评价,要从单一变为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建立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综合评价体系。新时代学生综合评价体系要坚持“五育并举”,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以新发展格局谋篇高等教育信息化2.0行动改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站在新发展阶段的起点上,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摆在我国高等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由此可见,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是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引领高等教育现代化、推动构建高等教育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高等教育要以信息化2.0行动改革为根本动力,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对接新发展格局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针对解决现实问题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要大力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量子科技等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从结构路径、技术路径和制度路径三个层面激活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首先,从结构上重构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高等教育体系。高校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汇聚、共享数据资源,打破高等教育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壁垒,协调自身学科专业结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以及有效回应教育外部信息化发展应然要求,实现转型高校自身的结构、功能定位与整个教育系统、社会系统相协调。其次,从技术上构建信息化时代人才培养新模式。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技术路径是通过聚焦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教师教学评价的升级、教师教学模式的变革,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协同机制,构建网络育人共同体,推动信息技术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引发人才培养质量变革。最后,从制度上构建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积极探索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制度路径,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确定对高等教育内部发展要素的增量变化、组合方式等规则,建立有效激励与约束机制,全面提高利用大数据支撑保障教育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建成“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和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