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以美的形式来促发学生身心潜能的和谐发展,让其在学习、挫折、反思、奋进中认识和定位自我,将历史行程中人类积淀的知识经验、伦理规范、工具技术加以内化传承,并结合时代精神予以创造性转化。
学校教育实践始于情:自我认同的树立
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要注重“情”的创设、生发和引导,使学生从心底喜欢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中确立起积极的自我认同。
心灵沟通:确立积极型师生关系,在互信诚意中亲师信道。教师的“爱”和学生的“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催化剂。教育者不会因学习主体对知识问题的一时不解而给予指责,而是耐心地鼓励,并在反馈中调整方法;学习者则在教师鼓励下,坦诚地把所思所想向老师倾吐,在释疑明了中培育起好学之“情”。具体来说,老师心中有学生,切实把学生当作类己的生命主体视之,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以转化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轴心。与之相应,学生深切感受教师的用情之真,把来自教师的“关爱”转化为对学校教育教学喜爱的“情感”,快乐主动地投入学习中,虽不乏挫折或错误存在,但因对学校、教师、教学怀有美好的心理归属感,他能够在聆听、反思中逐渐改进和超越自我。所以,确立积极型师生关系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十分重要,双方在互信诚意的交往中促成教学相长关系,教师对学生独特个性生命有着敬畏、赏识,灵活运用教学机智引发学生对知识智慧、道德精神的尊崇,使之在亲师信道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乐观向上之心和积极奋进之态去面对生活。
动机效能:构建民主型校园生态,在平等关爱中勤奋进取。学校教育的优势和魅力在于尊重和发现每一个学生,让其成为与众不同的自己,而不是催迫着让他们变成一个模样。同时,学校教育属于社会事业,承担着为国家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和建设人才的重任,所有学生个体在学校中获得的教育服务应是公平公正的,不会因其家庭、文化及社会资本差异而有所不同。因而,学校有必要构建起民主型校园文化生态,教师对每一个学生怀有生命的敬畏,与学生一道正视其学习成长中发生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力量来促发个体学习的主动性。无论是知识学习还是心理情感问题,学校要积极为学生营造和提供自由公正、平等友爱和丰富多彩的环境和资源,以激发师生、生生心灵的自由翱翔,让其在认知、推理、想象、行动中展开教学,经相互砥砺而孕育勤奋进取的学习热情和自觉,让学生基于自我的个性、兴趣和需求而能在系统的学校教育文化中,在教师的引导鼓励下,在与同学的合作和友谊建立中敞开心扉,通过选择、沟通、辨析而定位自我,从而日益生发积极的学习动机效能。
学校教育实践入于理:生命能力的规范凝聚
学校教育实践始于“情”,还须入于“理”,要将学生发展导向对人类社会积淀的精神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好学求真:运行探究式科学教学,在反思追问中开启创新。人类绵延发展至今,以自然科学及技术为代表的理性认识能力是人性的重要表征,人类物质生活的丰富和便利、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疾病的防治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生态的和谐都离不开科学及其技术发展来加以推动、实现和解决。当然,学校教育教学注重学生科学理性能力的培养,除了关注对科学知识本身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应用,也要注重学生科学理性精神的孕育,既包括质疑、否定、坚持等科学态度情感和意志品质,也包括假设、调查、验证等科学研究方法。故而,学校教育教学要采取探究式科学教学模式,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科学问题为导向,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行动中,经过矛盾问题的讨论辨析、确立假设、收集梳理理论和田野材料数据、撰写报告和验证假设等,逐渐培养起科学理性的思维方法和质疑、追问的品质,在大胆“想象”和科学求证之下使得自我思维能力得以有效提升,面对新的学习和发展问题能够运用理性进行创造性解析与应对。
立意向善:实施情景式道德教学,在行动体验中夯实信念。道德是人理性能力的突出表现,作为主体的人能认清和明辨是非善恶观念,对“是”和“善”抱有积极的情感,且在意志的努力下将之付诸实践,不以自我的利益、兴趣的满足而违背了社会的公共道德规范。正因为有着道德理性能力,人类社会发展虽在历史长河中并非一帆风顺或直线上升,但正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文明价值终究成为一种趋势,不断被今天的人们所选择和践行。所以,学校教育要积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采取情景式道德教学模式,选择人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道德案例,通过讲解、提问、释疑等环节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借助于影视、故事、音乐、游戏等手段和形式来培养学生对诸如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情感,并结合学校开展的社会生活实践体验,创设学校班级道德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沟通交流、商讨辨析、角色扮演中来感知、体验和培育良好道德品质,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立意向善,树立理想信念,并在自律的行动坚持中去加以实现。
学校教育实践融于美:生命个性的圆融
学校教育教学要发挥其艺术性,在实践中追求“情”“理”和谐,促使人的存在和发展之“情理”统一。
实践参与:发挥综合课程价值功能,在劳动交往中陶冶身心。人的生命是在有意识的活动中展开的对象化存在,通过劳动实践使得自然向人生成,以自然的人化为基础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系统,包括语言、科学、文学、艺术、宗教等人类生产生活的文明成果,它们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构成体现着人性能力的丰富性。为此,学校教育在内容上要供给多元,在形式方法上要突出实践性,在注重学科课程知识教学的同时,也应发挥诸如综合劳动技术课程的价值功能,把不同学科知识(文化)融合在具有情景性的任务活动中,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学习问题的设定、学习材料的准备、问题解决的步骤等各环节中。教学过程可以采取知识原理的讲解、实验操作的动作示范、社会生活调查、分组合作交流等综合形式,让教学变成知行合一的实践活动,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往互动而引发学生身心在“情理”上的整全变化,以多角度或跨学科视野来认识和激活知识原理,在质疑、推测、猜想和研讨、合力、共情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推动知识和文化的创新。
归向自然:引入社会民生主题反思,在有为自省中立命安身。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离开自然环境人类将无处安身。人类发挥主体能动性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倘若自然和人类社会不能和谐共生,也将不复有人类社会的明天。同时,人活着不是行尸走肉,亦非不染尘泥的“空无一物”或是“圣洁神灵”,而是身处世俗的自然文化世界里,在与他人共在的关系中去感悟悲欢离合、爱恨憎恶、建功立业,在欢娱中深感生命的短暂,在悲怆中彰显生命的顽强,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奋斗拼搏中去立命,在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中去安身,促使生命价值和意义体现于充满人际深情的眷恋中,去求索自然宇宙和社会人生奥秘。所以,当下学校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学科教学之外,要把社会民生主题引入学校和课堂,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危机问题,通过图片展览、视频宣传、实地考察,结合学校组织的演讲、绘画、作文等活动,使其在学习和思考中培育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把自然、他者自觉纳入自我生命发展中来思考,在行健有为和自省自律中立命安身,从而将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统一于人类新时代的奋进中。
(作者单位:大理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