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精准扶贫体制 助力脱贫攻坚
2020年08月04日 09: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4日第1981期 作者:蹇世琼 冉隆锋

  义务教育作为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将在保障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个体拥有公平受教育权、平等发展权的基础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贫困反弹。

  义务教育

  精准扶贫核心目标

  义务教育精准扶贫,将在基于教育规律、解决教育自身问题基础上,提高扶贫质量和效益。

  提高扶贫对象的内生性脱贫能力,是巩固扶贫成果、防止返贫的核心目标。具体而言,要基于每个扶贫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让扶贫对象的生活富起来、精神世界丰起来、人际关系好起来。重视持续增加扶贫对象的文化资本和精神富足感,让扶贫对象由“为学”转向“善学”和“乐学”,进而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产生持续脱贫的自发性与自觉性。

  义务教育

  精准扶贫发展方向

  首先,义务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将更加关注扶贫工作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义务教育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学生营养餐计划”“两免一补”等政策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儿童辍学率显著降低,农村学校教师队伍逐步稳定。这些扶贫政策重点解决了农村贫困地区的同质性贫困问题,具有划时代意义。但义务教育精准扶贫还应改善以外在资源的短期资助替代内在能力持续成长的突出问题,同时,不断提升精准判断潜在贫困对象的能力。随着脱贫攻坚进入新阶段,在防止已脱贫对象返贫压力持续存在的前提下,义务教育精准扶贫的工作重点将转向培养贫困对象内生性脱贫动力与能力,以及更精准判断潜在贫困对象等方面。

  其次,义务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将更加关注个体脱贫,同时由生存扶贫转向能力扶贫或需求扶贫。除农村学校中的贫困对象外,城市学校中弱势学生也将被纳入扶贫对象范畴;教师具有既是扶贫主体,也是扶贫政策受益客体的双重社会身份属性。一方面,义务教育精准扶贫将进一步着力构建师生互动场域;另一方面,要更多地观照城乡教师队伍建设,扶教师之贫与以教师扶贫将长期并存开展。

  建构义务教育精准扶贫体系

  要精准识别基于家庭结构与社会资本判断的扶贫对象。义务教育精准扶贫对象既包括贫困学生,也包括理念落后、能力较弱、主动性不强的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家庭结构复杂、父母收入极低和社会保障不全的城乡留守儿童。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建立起基于身心健康筛选、家庭结构健全普查、学习综合能力判断等参数的扶贫对象动态监测数据库,并在与基层村社治理组织的密切合作中,进一步强化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要特别注意实时追踪扶贫对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教育质量,动态预判扶贫对象在未来返贫的可能性,做到及时预警、提前干预。

  要基于城乡社会运转差异精准施策。个体返贫原因在城乡学校中不尽相同,应逐步建构基于致贫原因差异性而因地施策的机制。城市社会是需要大量物资交换的运转体系,个体的衣食住行需要通过与他人进行时间成本与金钱成本交换;农村社会是典型的自足性体系,反而能为扶贫对象提供更多的原生性脱贫资源。城市学校义务教育精准扶贫的关键举措在于建构资源平台与保障交换渠道畅通,农村学校则将通过对乡村教育特色的深度挖掘、对乡土文化的历史传承等方式,建构扶贫对象与乡村社会的和谐共生体系。城乡义务教育精准扶贫将各具自身的环境适应性与文化适宜性,突出建构有差异性的城乡专业化标准,分别建立“扶教师之贫”与“以教师扶贫”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打破教师管理中的区域、部门、制度壁垒,解决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现实难题。

  针对靶向目标精准供给扶贫资源。资源是扶贫对象实现持续脱贫的重要物质基础,找准扶贫工作中的靶向目标,是资源精准供给的关键。应基于扶贫对象的区域差异性和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地提供扶贫资源包。例如,为具有双重属性的教师提供扶贫工作特别经费、更多元的培训学习机会以及职称评审特殊政策资源包;为城乡贫困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关爱资源包、身体健康发展资源包、学习困难帮助资源包等。原生家庭对贫困对象人生观、世界观具有深远影响,应成为未来义务教育精准扶贫的重点对象,以此对扶贫对象价值观体系进行正向牵引和正确引导。

  及时实施针对疫情的精准扶贫对策。新冠肺炎疫情作为2020年的重大社会公共卫生事件,给义务教育精准扶贫带来了深刻影响。首先,要将义务教育精准扶贫纳入疫情结束后的社会修复和城乡社会治理体系中。对因疫情导致家庭收入锐减或失去家庭成员的学生要精准建卡立档,及时进行精准判断,并及早开展心理干预,精准制定走访探视规定,精准指定专人负责。其次,及早发现疫情期间贫困学生的学习困难和教师的教学困难,及时精准提供物质资源,针对线上教学进行精准指导,要特别注意引导扶贫对象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提高“心理抗疫能力”。再次,要充分挖掘疫情带来的道德教育、社会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公民责任教育等方面的教育素材,精准引导扶贫对象学习抗疫中“逆行者”的优秀品质,锤炼扶贫对象的坚强意志。

  建立精准、独立、全面的扶贫质效评估体系,将义务教育精准扶贫作为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首先,要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保障扶贫质效评估的价值独立性和标准独立性,精准建构脱贫内生动力发展标准体系。扶贫对象的价值观、学习动力、发展主体性等方面,均应作为重要的判断指标。其次,要精准确定扶贫对象的发展性评估指标,对其身体健康、心理素质、学业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纵向综合评估,并将是否能够为扶贫对象赋能作为主要的质量判断标准。

  (作者系长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长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