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准扶贫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2020年08月04日 09: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4日第1981期 作者:赵庆来 蔡其勇

  生活贫穷和知识贫穷往往具有共生关系,没有人甘于贫穷,表面看是物质贫困,究其根源在于缺乏“人穷志不穷”的精神和改变贫困现状的知识、能力和手段。知识贫穷引发贫困的代际传递,是导致贫困的深层次原因,是比收入贫困更深层的贫困,是贫困的“病根”。作为深度贫穷的知识贫穷本身就是贫穷的一种形式,在知识经济时代突出表现为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匮乏。知识的贫穷是教育缺失或不足所致。教育缺失或受教育程度低,会使贫困者难以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缺乏竞争力,无法完成自身的超越而延续贫困状态,引发贫困代际惯性传递和阻碍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知识具有强大的反贫困功能,阻止贫困及贫困的代际传递,教育扶贫需要发挥知识扶贫的治本与先导作用,用知识使贫困者身心强大起来。治贫先治愚,教育改变人、发展人、提高人、完善人、成就人,新时代教育被赋予了拔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历史新使命。

  脱贫攻坚重在从根本上找到致贫原因,做到对症下药,针对性帮扶,实现贫困者稳固脱贫。当前,部分贫困者走不出困境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知识,导致脱贫勇气与脱贫本领等内生动力的缺失或不足。智随志走,志以智强,志不强者智不达,志智双强才有脱贫能力。扶贫先扶人,育人先育心,脱贫不能只靠“输血”,要“富口袋”,先“富脑袋”。扶志以自强,扶智以自立。扶志与扶智,前者是基石,后者是路径,二者互相强化。贫困者脱贫的内在动力越大,则越重视提高能力发展。对脱贫能力越重视,脱贫的志向也就越坚定。在扶贫脱贫中,“志智双扶”才能激发贫困人口脱贫的内在动力,才能形成可持续的脱贫致富能力。“扶志”与“扶智”对脱贫的治本效果最为显著,能够最长效、最根本地治愈贫困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知识就是力量,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都蕴含着知识的力量。知识教育人、培养人、武装人,让人变得强大起来,其价值不仅具有工具理性派生的经济功能,还具有价值理性内含的人文功能,从而塑造人的灵魂,改变人的人生轨迹。教育扶贫是知识帮扶活动,不同于经济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等,其独特功效在于以知识的力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社会生存能力。教育扶贫通过弥补贫困者教育的知识不足以提高贫困者脱贫致富的能力与机会。“教育扶贫”以知识育人为主要手段,促使贫困者摆脱“思想和思路、信心与能力”贫困的束缚,直指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既治标也治本;既消贫困也拔穷根;既注重当前更着眼长远;既扶“今天”,也扶“明天”。其产生的扶贫效应是广泛、深远、持久的,在扶贫攻坚中起基础性、根本性、持续性作用。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更是解决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家庭持久脱贫的根本手段,是精准到“根”上的扶贫。

  教育扶贫,扶志是基石。人穷怕志短,志穷是深入骨髓的穷,是隐藏最深的“穷根”。人穷志不能穷,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脱贫致富,贵在立志。脱贫先立志,思想拔穷根,扶贫先扶志,攻坚先攻心。教育扶贫要发挥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扶志”就是通过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者摆脱“等、靠、要、怕”的懒人思想和依赖心理,在思想精神上树立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和斗志。通过身边一个个“知识改变命运”鲜活典型的正能量激励,消除贫困者思想上对“贫困”的恐惧,激发贫困者奔向美好生活的坚定志向,实现贫困者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从“要我干”向“我要干”的心理转变。

  教育扶贫,扶智是路径。摆脱贫困需要智慧、需要能力。“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外在表现。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将扶贫与赋能结合起来,让脱贫人口能够“站起来”,而且能够“走得远”。教育扶贫通过知识的传递与再生功能,实现贫困者劳动能力的升级与再造,把可能的、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把一般性的劳动者培养成专门性的劳动者。帮助和指导贫困者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能力,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最终从根本上形成摆脱贫困的长效机制。

  教育扶贫,贵在精准。一是精准识别。按照一定标准,通过规范的流程和方法,找出真正需要教育帮扶的对象。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谋划好脱贫攻坚的“时间表”和“施工图”,为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精准定位。教育扶贫不同于物质帮扶、项目帮扶,重在提“志”增“智”。教育扶贫在精准识别帮扶对象基础上,应做好本职之责、分内之事,不越俎代庖、大包大揽。三是精准帮扶。找准短板才能精准施策。精准帮扶要找到贫困者“志”与“智”的短板,问题导向,把脉问诊,遵循知识育人的规律,对症下药,因户施策、因人施教,循序渐进开展“志智双扶”。四是精确管理。精确管理是精准扶贫的保障。教育扶贫要加强档案管理、过程监督、动态调整、跟踪服务,确保帮扶对象脱贫信心与能力有效增长,在一定时间达到预期效果。

  教育扶贫,重在长效。“富口袋”易,“富脑袋”难,精神扶贫比物质扶贫难度更大、更具挑战性。教育扶贫是拔穷根的良方,实现的不是一时脱贫,而是彻底脱贫,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搞成形象工程。要把教育扶贫当作一项长期系统的民生工程,遵循“教育”特点与规律行事,体现“知识育人”特色,让“富脑袋”不断为“富口袋”发力。

  精准扶贫,关键在人。扶心扶志,扶能扶智,才能治懒治愚,拔掉穷根。越是在扶贫攻坚阶段,越要充分发挥教育“志智双扶”的重要作用,使教育成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与智力支持的基地。

  (作者系长江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