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人民城市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第九届浙江城市治理论坛·2022综述
2023年02月08日 10:4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2月8日总第2585期  作者:李燕、来晓维、韩巧燕、沈费伟/执笔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浙大城市学院、杭州城市学研究会共同举办的第九届浙江城市治理论坛于2022年11月6日在杭州召开。以“建设人民城市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与会专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民城市”“数字化改革”的思想内涵、理论基础、政策制度、省内外创新实践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新时代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中国式现代化与城市治理现代化

  城市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结构的主体,城市治理现代化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问题。围绕这一点,学者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讨论了城市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路径。

  城市治理现代化引领社会治理现代化。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教授提出,未来中国特大型城市治理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牢固树立人民主体或市民主体的意识,以市民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城市治理的基本标准。二是城市治理创新要以市民权利为导向,把维护和增进公民的政治权益、经济权益和文化权益作为根本目标。三是通过建设服务型政府来避免特大型城市陷入“城管困境”。四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城镇化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五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让技术造福于民。六是改革城市治理体制机制,重点推进多规合一、参与式治理和社会共治,将城市治理现代化推进到新阶段,引领全国社会治理现代化。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建南教授提出了中国式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具体路径:在治理理念上进一步明确“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指导地位;在治理目标上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根本目标;在治理主体上进一步明确人民群众是城市治理的主体;在治理路径上进一步结合党建引领和法治建设;在治理手段上进一步利用数字基础赋能城市治理。

  基层治理现代化构筑城市治理现代化。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王佃利教授以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的社区邻里中心为例,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基层治理的具体路径:一是党建引领缔造资源链接机制;二是共同治理创新需求回应机制;三是人民为主重塑公共服务机制;四是社会空间构造社会治理结构;五是柔性治理推动民主协商机制。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蒋纹聚焦以社区治理为导向的社区公共空间营造问题,认为社区治理是建设共富基本单元的手段,而社区公共空间是各方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落脚点,它需要体现最广泛的包容性,包括多元的场所、多元的设施和多元的服务,以及最全面的可持续性,包括环境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延隆副教授聚焦社区治理整体智治问题,提出要全面推行党建联盟,突出融合型的大社区、大单元建设,构建党建统领、平战一体、集成协同、精密数智的网络体系。这要求着力优化“城市大脑+社区小脑”,破解社区治理信息孤岛问题;深化“党建场景+统领场景”,破解社区治理各条线各自为战的现状;加强“制度重塑+标准建设”,破解社区治理缺标准少规范问题。

  城市治理创新推动人民城市建设

  城市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场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涵和路径。围绕“以城市高质量发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的主题,学者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进行了探讨。

  现代公共服务机制推动城市治理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何艳玲教授认为,人民城市建设的主要内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城市治理过程中需构建“人民算法”模型,以充分估计人民差异性,回应不同人民的不同需求。在此基础上,何艳玲教授提出了“人民需求塑造人民城市”的基本命题,认为当下中国建设人民城市,应当是建设有机会的城市、均等化的城市、安全的城市、有家园的城市、有社区的城市。人民城市的实现,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是一个动态调适和趋近目标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产业化过程。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沈体雁教授指出,城市是公共服务的主要载体,要把现代公共服务机制作为城市公共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节点和核心抓手。以此为目标,沈体雁教授提出构建“平台+机制+服务+数据+信用”五位一体的生态体系,以推动构建国家城市治理基础结构,推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的城市组织、机制与形态变革,推动数智技术革命条件下的一般公共治理学理论与方法体系,为城市公共服务的现代化提供科学依据。

  人民城市建设的浙江经验和杭州模式。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副院长张蔚文教授分享了浙江省城镇化发展的成效,并总结了浙江经验对全国城镇化发展的启示:一是以城市实力为基础,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二是以都市圈为重点,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三是以美好生活为导向,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四是以公共安全为切入点,增强城市系统治理能力;五是以农村土地为主线,深入推进城乡集成改革。原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浙江省首批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王国平介绍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杭州模式”,探讨了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如何破解“住房难”问题:政府层面,一要做好土地文章,解决城镇化成本支付问题;二要加强领导,提升保障性租赁住房质量;三要创造良好环境,引导企业参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企业层面,一要转变发展理念,拓展“新蓝海”;二要用足用好国家优惠政策;三要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数字化治理助推共同富裕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其内涵包括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富裕。围绕数字化改革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市精细化治理等问题,学者们进行了热烈探讨。

  数字化改革助力城乡共同富裕。浙大城市学院校长、杭州城市大脑研究院院长罗卫东教授提出,共同富裕与现代化先行两者的本质都是人的现代化,而数字化改革必须为人的现代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数字化改革的宗旨方向,数字化改革又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大的“引擎”。数字化改革助力城乡共同富裕,就是要以“全体人民全面发展”作为价值导向,以数字化引领高质量发展,优化生产力结构,缩小“三大差距”,推动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和医疗两个领域公共服务的优质共享。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培林教授认为,人的发展才是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并就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进行了交流,提出一要提升全民生命周期人力资本;二要缩小人的发展、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三大差距;三要持续提升政府宏观调控水平。

  数字化改革推动城市治理精细化。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丹宇教授认为,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有赖于数字创新能力的提升,一要通过数字创新克服制度性障碍,实现信息的共建与共享;二要应用数字创新深挖数字内涵,拓宽精细化治理的广度和深度;三要以数字创新消除数字鸿沟,提升城市对数字弱势群体的接纳与包容。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城市治理研究中心裘萍主任以广州为例分享了公众参与推动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相关经验:一是发起多元参与,梳理分析引导公众有序表达;二是推动公众意见在决策链中不断前置,提高决策科学性和合理性;三是营造舆论,凝聚人心,助推城市善治。浙大城市学院城市大脑研究院青年领航学者王晨博士认为,要从社会分工和服务质量两个维度来理解城市治理精细化,而社区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最佳载体。社区的精细化管理由精准的居民需求传达、精致的服务机制设置、精美的社区文化缔造、精心的服务方案设计、精巧的管理制度设计来共同保障。

  (执笔人:李燕、来晓维、韩巧燕、沈费伟,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