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创新要素配置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11月03日 08: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1月3日第2279期 作者:朱婕 徐晔 陶长琪

  创新要素指创新活动涉及的各类生产要素,包括人才、资金、技术、数据、产业、市场等。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切实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充分释放创新要素配置潜能。这就要求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优化创新要素配置的质量、模式和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增长的动力、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要素配置影响经济发展质量

  创新要素配置潜能是创新要素遵从市场规律、实现合理高效流动的内在动力,特别是在市场主体争夺相对有限的创新资源时,能够通过一定的创新要素投入创造最大限度的经济生产效益。同时,依靠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政府宏观调节,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与低效生产。释放创新要素配置潜能的核心,在于避免不合理的创新要素配置。具体来说,市场主体为抢占市场份额,围绕相对有限的创新要素进行存量博弈与同质化竞争,导致创新要素配置低效甚至无效,抑制创新要素配置的内在活力。

  导致创新要素配置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市场竞争同质化。拥有相似竞争优势的市场主体围绕同类经济生产活动开展的市场竞争,往往具有技术或产品无差异等特征,并带来创新要素被简单重复使用、相对创新要素紧缺和要素低效配置等问题。二是创新能力薄弱。市场主体因自身研发水平偏低或创新要素供给匮乏而无法在技术、产品或市场等层面实现创新,导致市场主体只能依靠原有发展模式参与市场竞争,加剧创新要素的低效配置。三是要素流通阻塞。要素跨企业、跨产业和跨区域流动不通畅和配置范围有限,导致其难以流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行业或市场,极大影响了创新要素配置效率。

  正是竞争、创新和流通等方面的缺陷,使得创新要素配置的潜在价值被削弱,并进一步表现在微观、中观和宏观等不同层面。微观层面表现为企业盲目跟风进入市场,在发展初期为抢占市场进行大规模扩张,导致技术趋同化和产品增量不增质等。在迅速抢占市场的目标驱动下,要素配置有可能脱离实际市场状况和真实供需关系,进而出现产能落后、产能过剩和市场雷同现象,如新能源充电桩、共享单车被大量闲置废弃等现象。中观层面表现为“十四五”时期,在我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大量企业进军“风口产业”。然而,资本和技术等创新要素的匮乏和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将严重制约产业链与供应链、资金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影响要素配置的创新活力,使得我国部分中高端产业仍徘徊在瓶颈阶段。宏观层面表现为我国各区域经济联系不够紧密,影响创新要素配置的流动活力,进而导致各地区产业同构、竞争同质和经济相对独立,未能发挥“1+1>2”的叠加效应。

  有效释放创新要素配置潜能

  创新要素配置潜力的桎梏,使创新要素在不同层面均出现了低效配置,还破坏了市场环境,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释放创新要素配置潜能,可从创新要素配置的质量、模式和结构三个方面进行优化,激发创新要素配置活力,切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动力转换:数字化驱动要素升级,增强存量配置合理性。在数字化时代,生产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数据的形式广泛存在,并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实时传输与处理。数据已成为新的创新要素,能够有效结合其他生产要素并贯穿于整个创新活动中,因此不仅是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也是重要生产力。而传统创新要素也在数字技术驱动下实现质量提升。在这一趋势下,赋能创新要素配置质量,有助于推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焕发创新要素配置活力。一方面体现为旧动能的升级。数据要素培育和传统创新要素质量升级,不仅能提高原有生产活动中的要素投入质量,同时数据要素特有的可复制性与非排他性等特征,还能弥补创新要素有限供给缺陷,增强原有要素配置的内生力。另一方面则是新动能的转换。“数字红利”打破了经济生产活动中的信息壁垒,有效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增强存量配置合理性,提高供需匹配效率与质量,促进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培育,实现经济动能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换。可见,数字化有助于优化创新要素在不同市场主体间的存量配置,减少要素无效使用,提高要素配置质量,进而使市场主体向“专精特新”转型,依托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质量提升: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改进创新要素配置模式。随着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正在不断提升,传统的创新要素配置模式也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得以改进。构建基于数字技术的协同创新平台,将创新、协调、共享等发展理念融入创新要素配置模式,有助于实现市场主体对创新要素的共享,进而通过合作弥补创新要素的相对不足,推进存量要素效用最大化。创新要素配置模式还应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在聚焦中高端产业的同时,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匹配。协同创新平台能够满足各市场主体在其经济生产活动中对不同创新要素的需求。同时,降低信息成本与创新成本,打破信息壁垒,激发企业研发创新能力,进而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的互联互通、产业链与资金链的良性循环以及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依托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发展“质”的提升。可见,在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模式,有助于突破现有发展瓶颈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链优化,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进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三是效率增强:释放要素流通活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结构。为避免区域产业同构和经济发展模式同一,创新要素的空间配置结构有待改进。当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发挥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有利于实现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均衡,形成因地制宜、因情施策的创新资源配置结构。区域间比较优势的有效形成,需借助创新要素流通活力,在促进地区间公平竞争的同时,减少产业同质化竞争。畅通国内大循环,有助于破除制约创新要素跨市场、跨区域流动的各类障碍,实现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的充分有序流动。数据要素则能够引导其他创新要素流向效率更高的地区,实现创新要素的有效使用和区域供需市场的动态均衡,有助于各地区快速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和比较优势,进而推动区域异质性发展。释放创新要素流通活力还有助于地区间的分工协作,形成以协作创新为导向的创新型经济体,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同推进国内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可见,国内大循环的畅通使创新要素能够在区域间自由流动,激发了要素流通活力,优化了创新资源配置结构,不仅有助于各区域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区域产业联动协同发展模式的形成,还有助于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助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高质量发展视阈下创新要素配置的统计测度与评价研究”(19ZDA12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