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艺评论评价体系的旨趣与形态
2021年11月03日 09: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1月3日第2279期 作者:黄鸣奋

  网络文艺评论评价体系的特色,是通过与传统文艺评论评价体系相比较而显示出来的。这两种评价体系的相承之处,主要表现为它们同样适用作为标准的“媒体性”“艺术性”“思想性”。

  网络文艺是外延不断扩展、内涵日益丰富、影响迅速扩大的“家族”。不论就其定义达成共识,还是就其评价制订标准,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在我国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中,有关评价体系的研究相对集中于网络文学。在此之外,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戏剧、网络影视、网络游戏、网络综艺等分支领域的探索可以说是方兴未艾。至于将网络文艺作为整体来研究其评价体系的构建,则是筚路蓝缕,有待拓荒。

  评价体系三足鼎立

  尽管存在困难,但根据循名责实的原则,仍然可以为网络文艺评论评价体系找到出发点,那就是“媒体性”(对应于“网络”)、“艺术性”(对应于“文艺”)、“思想性”(对应于“评价”)。它们三足鼎立,构成了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述三个范畴都包含了丰富的意蕴。例如,媒体性可以具体化为媒体技术先进性、媒体影响广泛性、媒体服务新颖性、媒体流动便捷性、媒体经济效益性、媒体用户参与性等;艺术性可以具体化为艺术规范严谨性、艺术逻辑自洽性、艺术本体有机性、艺术互文延展性、艺术技巧创新性、艺术境界美妙性、艺术生命长久性等;思想性可以具体化为正视大变局、端正价值观、建设共同体等。在将它们具体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可行性问题。评价体系越是全面,运用起来往往越是困难,而且还潜藏着求全责备的风险。因此,比较现实的是根据实际需要划分为若干级别。极简版只考虑媒体性、艺术性、思想性三个标准,精细版则尽可能将各种标准明晰化、计量化。在二者之间,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实用版。

  网络文艺评论评价体系的特色,是通过与传统文艺评论评价体系相比较而显示出来的。这两种评价体系的相承之处,主要表现为它们同样适用作为标准的“媒体性”“艺术性”“思想性”。这两种评价体系的相异之处,主要表现为对上述三项标准的不同解释。就“媒体性”而言,传统文艺以口头媒体、书面媒体、印刷媒体、广电媒体为依托发展而来,这四种媒体也可能形成自己的网络,但网络文艺之“网络”却是特指由电子计算机技术所支持的互联网。网络文艺的数字性、信息性、交互性、全球性、定位性等特征都是由互联网继承而来的。将“媒体性”作为网络文艺的评价标准,要旨在于是否创新地开发和利用了相关网络服务(如超文本传输、超媒体集成、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的潜能。就“艺术性”而言,传统文艺在憧憬性与历史性、虚构性与纪实性、创造性与继承性的矛盾推动下发展,不仅形成了不同的创作方法、经典作品、风格流派、惯例规则,而且通过相互援引交织成“文本宇宙”或“艺术宝库”。相比之下,网络文艺作为信息资源可能是由于这些艺术宝库上网而形成的,作为创新形态却是通过提炼在线生活、抒发网民情思而升华的。将“艺术性”作为网络文艺的批评标准,要旨在于是否吻合网民的审美体验(网感)。就“思想性”而言,传统文艺在性灵与道统、缘情与载道、庙堂与江湖等矛盾的推动下发展,不仅作为审美意识形态起作用,而且反映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相比之下,网络文艺虽然在题旨上可能受到来自传统文艺的启示,但就思想创新而言却是通过回应信息经济、人工智能、逆全球化与再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时代议题而促进的。将“思想性”作为网络文艺的批评标准,旨在围绕上述时代议题激浊扬清,表现出胆识和气度。

  评价体系具备三种基本形态

  鼎立之三足,讲究的是稳定和可靠。由此出发构建评价体系,讲究的是灵气和生机。作为有机体的评价体系至少具备三种基本形态。

  一是树状。例如,欧阳友权在主持实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过程中,提出了网络文学“评价树”。它包含五个一级指标(思想性、艺术性、产业性、网生性、影响力)。每个一级指标可以细分为若干二级指标,如思想性包括立场、社会历史观、伦理意识,艺术性包括爽感、生命力、创新性等,网生性包括文本续更、线上互动、网民干预等。上文将媒体性、艺术性、思想性细化,所建立的实际上也是树状的评价体系。

  二是根茎状。“根茎”是法国思想家德勒兹在阐释后现代主义要旨时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我们借用它来指代网络文艺各个分支在评价标准上的关系。这些分支既包括以传统艺术为参照系划分的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戏剧、网络影视、网络游戏等,也包括以网络服务为参照系划分的BBS文学、短信文学、网页艺术、博客艺术、微博艺术、微信艺术、定位艺术、手机电影等。每个分支都可以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它们相当于网络文艺评价体系的子系统。根据德勒兹的看法,与分级树状系统的歧出不同,带有地下茎干的根茎把相距甚远的东西连在一起,创造了有多重入口和出口的空间:“根茎没有开端或者末端;它总在中间,在事物之间,宛如插曲。树是分支,但根茎是同盟,唯一的同盟”,诉诸“与”的逻辑。德勒兹提出了“根茎”的若干原则,即链接、异质、多元。我们可从上述譬喻和原则把握网络文艺各个分支评价标准之间的关系。

  三是珠网状。释家将法数作为构建虚拟世界的重要条件,提出“三千大千世界”等观念;将由宝珠构成的天帝网(亦简称“帝网”)作为各个世界之间相互映射的依托。据《华严经》记载,它用悬在空中的无数宝珠相互映现,使人悟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一珠之中千珠交映”,何其奇妙!了悟此意,可以增长智慧。空室道人《读法界观》诗云:“物我元无二,森罗镜象同。明明超主伴,了了彻真空。一体会多法,交参帝网中。重重无尽意,动静悉圆通。”如果我们将“宝珠”作为艺术作品的譬喻,将宝珠之间的彼此辉映理解为人类智慧的相互启发,那么,网络文艺的评价体系同样具备上述特征。评价体系要有活力,必须有具体作品的滋润。每一部杰作都是全息的,自身就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每一部杰作都是创新的,自身就要求突破既有的评价体系。这种现象恰好说明任何评价体系都有局限性,只能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文艺评论评价体系的推陈出新,是由历史演变的必然性决定的。

  从意义生成的角度看,树状体系主要是按照形式逻辑的要求构建的,根茎状体系主要是按照复杂系统的原则构建的,珠网状体系主要是按照混沌理论的原理构建的。它们分别体现了网络文艺评论评价体系所可能具有的形态。

  不论是树状、根茎状或珠网状,网络文艺评论评价体系都是以特定理论范畴为联系纽带的。正是这些理论范畴起作用的缘故,网络文艺评论评价体系既不同于网络文艺产业评价体系,也不同于网络文艺传媒评价体系。如果说产业评价体系的要旨是利益最大化、传媒评价体系的要旨是信息规范化,那么,评论评价体系的要旨就是意义鲜明化。创作者通过塑造形象来履行自己的使命。这些形象可能蕴含了丰富的意义,但隐而未显。评论家的职责正在于运用一定理论范畴揭示上述意义,引导公众对相关作品进行恰当评价,并为创作者提供反馈。这些理论范畴作为关键词进入话语,成为创作者、接受者和充当中介的评论家彼此对话的枢纽。它们荟萃于相关工具书,如禹建湘、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关键词100》(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邵燕君、王玉玊《破壁书》(三联书店2018年版)等。这类工具书的编纂是网络文艺评论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工程,值得重视。将新时代的诉求、新文艺的经验、新批评的收获以关键词的形态凝聚为范畴,使之进入社会记忆并促进网络文艺的繁荣昌盛,是评论家的使命之一。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电影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