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不语
2021年07月23日 08: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23日第2214期 作者:安宁

  在眉山,夜色沿着热浪徐徐下落的时候,一群人带好酒,寻一馆子,鱼贯而入。包间是敞开式的,不时有小孩子在外面奔来跑去,打闹嬉戏。或许再晚些时候,楼下还会有大排档,用缭绕的烟雾和扑鼻的香气,将趿拉着拖鞋的闲人,从四面八方招引过来。认识不认识的,都能坐在小马扎上,就着扎啤,胡吹神侃一番。人间的烦恼,尘世的羁绊,在这个安于西南的山间小城,似乎只是一个夜晚街头大排档的畅聊,便可以将这些统统涤荡。

  喝酒的最大境界,大约就是彼此敞开心胸,没有级别高低,也无身份贵贱,更无阿谀奉承,只是像吴青先生说的那样,是两个人,真正的坦荡清洁的人之间的对话。在这个世上,做人不易,很多人只是为了活着,就拼尽了全部的力气。而有尊严地活着,自由地活着,像大地上的野草一样树木一样,自由蓬勃地活着,更是艰难。在漫长的一生中,若有一个知己,懂得你在尘世间的渴望与期待,拼搏与付出,那么,所有历经的艰辛,所有承受的委屈,都可以像一粒嵌入贝壳的沙子,最终在时间的流逝中,成为闪闪发光的珍珠。

  北宋时的苏轼苏辙兄弟,即便活在当下,也是少见的真性情的人。年少时苏轼有两粒糖果,都要全留给弟弟苏辙。而在为官后,苏轼因言论致祸,苏辙上书,请求免去官职,为哥哥赎罪,结果两人同遭惩治。苏轼出狱后又遭排挤,乞求前往外地任职,此时又是弟弟苏辙,四次上书,只为求一同外任。某年,苏轼被贬海南,苏辙被贬雷州,二人相遇于滕州,惊喜之余,前往路边小店同食面条。苏轼性情豁达,身处恶境依然怡然自得,很快吃完一碗难以下咽的面条。而苏辙却只吃几口,就放下筷子,一声叹息。苏轼看到,笑着打趣他:难道你还想细细品味吗?在那些长达数年无法团聚的漫长的思念中,在无数雨打芭蕉的无眠的夜晚,他们依靠着书来信往,并用和诗这样浪漫的形式,彼此遥遥地陪伴。

  世间还能有什么东西,能够比得上这样兄弟间的深情厚谊?或许,也正是如此苍茫大海般深沉的情谊,才让苏轼豪迈提笔,写下“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并在无法团聚时,饮酒大醉,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他们的一生,从眉山始,便注定了一生的漂泊,像两片彼此眷恋却始终遥遥相望的浮萍,在政治宦海中沉浮向前。苏轼去世后,苏辙亲手将哥哥葬下,并植下茂密青竹,深深缅怀。

  夜已经很深了。眉山人都陆续睡去,喧哗终归要沉入被夜色包裹的大地深处。孤独睡去的人们,或许在梦中也在找寻着心灵的归属和生而为人的尊严与意义。就像千年以前的“三苏”,他们以文人的铮铮傲骨,以“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开阔胸襟,为这片叫眉山的土地,植入了血肉与风骨。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