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负责任研究与创新”本地化实践
2021年08月20日 09: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8月20日第2234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俊美

  “负责任研究与创新”(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RRI)是近年来引起欧洲学界和政策制定者广泛讨论的概念,被欧盟委员会列为其科技资助计划“地平线2020”的重要目标和议题。这一理念旨在实现科研和创新过程中社会各主体之间的分工协同,强调研究与创新工作要对社会发展和公众利益负责,这对于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7月28日,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官网刊发英国德蒙福特大学信息系统助理教授库图玛·瓦库鲁玛(Kutoma Wakunuma)等人的文章,通过具体案例研究解析了RRI理念在不同国家的实践现状,呼吁提高RRI理念的全球包容性。

  提高RRI理念的全球包容性

  虽然RRI理念首先在欧洲的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引起讨论,但从目前来看,美国、南非、中国等国家对于通过跨地区网络在全球推广RRI的兴趣日益增加。瓦库鲁玛表示,大量类似于RRI的倡议和举措已经在发展中国家有所进展。从科学政策和中观层面来看,在将RRI的概念延伸到欧洲国家外的过程中,学者重点关注了技术评估领域。

  RRI具有将科学与社会联系起来的潜力,可以促使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共同应对伦理和政治挑战,让各行各业更广泛地参与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研究当中。然而,瓦库鲁玛表示,当前,大量非西方国家的创新和研究被边缘化,因为这些国家的实践与发达国家常用的RRI表达方式不太一致。无论是将RRI视为一项政策举措,还是一种源于科技研究发展的理念,其底层逻辑无疑都源于发达国家的观点。

  有学者从国际角度对RRI进行了考量,并将这些考量与更广泛的包容性创新概念联系起来,得出了RRI可以而且应该“走向全球”的结论。然而,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人文系高级讲师法比奥·德·卡斯特罗(Fabio de Castro)表示,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于RRI有着明显不同的理解。例如,发达国家的RRI一般以西方科学知识为基础,专注于应对广泛社会挑战的产品和技术开发,而发展中国家的RRI通常以知识共同生产为特征,本地知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考量不同国家的本地化实践

  当然,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以及同一地区内部,对于RRI的认知也具有多样性。英国北安普敦大学商业和法律学院讲师蒂林贝·基亚(Tilimbe Jiya)认为,提高RRI的包容性必须从研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出发,以便为制定RRI全球体系提供参考。瓦库鲁玛等人将全球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作为案例,分别研究了发展中经济体马拉维、新兴经济体巴西和发达经济体荷兰,以探究不同国家的实践差异及其对RRI的潜在贡献。研究总结了两种截然不同的RRI实践方法,即资本导向(capital-oriented)和生计导向(livelihood-oriented)。

  以资本为导向的RRI实践,是由私人投资和公共资金自上而下驱动的,其主要目的是产生技术创新和科学知识。它倾向于从国家和全球层面解决城市面临的挑战,涵盖了政策制定者、学界及业界等各利益相关方的观点,但不太重视农村等基层领域。以生计为导向的RRI实践,通常采取基于具体情境的非正式形式,由非营利组织和基层组织自下而上加以推动,解决了更多面向农村的本地化挑战,由较为边缘化的社区、协会、合作社等集体塑造,并邀请外部参与者展开合作,以实现RRI的可持续性。这意味着社区组织、中小型企业、社会组织等,可以有更多机会根据特定社区需求定制RRI议程。

  以资本为导向的RRI和以生计为导向的RRI这两种概念清晰地表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规模、社会挑战和治理方面存在差异。基亚表示,这种差异体现了不同国家RRI实践的多样性。巴西和马拉维等国家是实施自下而上RRI实践的摇篮,在农村地区尤为显著。在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哲学助理教授文森特·勃洛克(Vincent Blok)看来,这种方法可以在政策制定者顾及不到的地方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例如,民间组织可以通过参与扶贫等方式推动地方发展。此类实践使民间组织在欠发达社区和政策制定者之间架起桥梁,建立信任,并使RRI流程合法化。

  瓦库鲁玛建议,想要形成开放、流动、具有全球包容性的RRI理念,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相互学习是关键,特别是自下而上的RRI实践应成为相关从业者关注的重点。此外,我们需要进一步对两种不同的RRI实践方法进行讨论和区分,突出非欧洲或非发达国家的实践,增强RRI理念的全球包容性。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