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思想的亮色
2020年09月11日 08: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11日第2009期 作者:张志丹

  一个学者搞一辈子研究,如果提出了新概念并受到学界的认可,不仅是个人之幸,而且是学科之幸。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不乏新概念的创制者,他们呕心沥血,著书立说,树帜立学。其中,我的博士后导师王小锡教授可谓一个特立独行之人,他曾提出了多个原创性概念,甚至有几个概念在学界还引起过“轩然大波”。

  一种思想的提出,需要有合适的外在大小环境。往大了说,与世界的形势、国家的情况都有关系,往小了说,与个人所处的小环境,比如学术共同体、单位和团队的情况息息相关。即便如此,同样的环境下,有的人星光灿烂,有的人默默无闻,除了运气成分之外,只能说还关乎对外在机遇的领悟和把握。

  王老师提出的“道德生产力”“经济德性”“道德资本”等原创新概念,在经济伦理学研究领域影响深远。

  王老师并非天生就是“学问家的胚子”,他的学术生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岁月,一路高歌猛进,新的思想、新的实践、新的发展,日新月异。这是一个呼唤思想创新的时代。当时,王老师所在的南京师范大学公管院,经常是国内外名流大家云集。比如,有伦理学大家罗国杰、魏英敏、唐凯麟、夏卫东、万俊人、焦国成、葛晨虹、龙静云、李萍、李建华等,还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巨擘侯惠勤、张一兵、俞吾金、任平、杨适等,都悉数莅临学院讲学。这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学术眼界,提升了我们致力于学术研究的自信心。

  可以说,那时候的南师大发展迅猛,可谓风生水起。公管院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院,随园是一个环境优雅、古色古香,能够孕育、激发和产生思想的著名校园。2002年,我进入南师大随园攻读硕士学位时,大家的确就是这样一种感受。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内经济社会关系日益多样化,哲学伦理学的发展也与时俱进,日益分化,出现了不少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具有应用性的分支学科。经济伦理学就是其中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实际上,创新的基础是实践,没有经济伦理的实践,不可能有经济伦理学研究。但是,有了实践,还需要相关知识背景的人去做、去开拓才行,所谓“道不空行,必依其人”。

  王老师是地道的农家子弟,立志以学术报国,认为“学术为天下公器”,“学问当服务社会”。但这种“责任伦理”只是创造出原创理论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只有具备较为扎实的伦理学和经济学功底的有心人,才具有创立经济伦理学学科、提出支撑学科发展的核心概念的可能性。

  “道德生产力”“道德资本”的提出,使得经济伦理学原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体现了典型的伦理学与经济学的知识交叉,体现了概念创制者卓越的“共鸣力”。尽管概念在提出之初饱受争议,至今也仍然存在某些不同声音。

  王老师常说,做学问要扎实扎实再扎实,认真认真再认真。他的一个“道德资本”理论,推出了“十论”,还有两本论著。一个是“经济伦理学年鉴”,一做就是20年;一个是“中国伦理学”研究梳理,从“60年”做到了“70年”,等等。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体现了王老师做学问的扎实、坚持以及犀利、敏锐的学术感受力。

  王老师不仅是“经师”,而且是真真正正的“人师”。他自己做了原创的表率,并现身说法,反复叮嘱学生,要拿出个人的学术特色,以此报效国家、服务社会。他反复提醒学生,将来不管干什么,都要走正道,发挥正能量,唯此方能“尽到努力不后悔,问心无愧不伤神”。

  在王老师的鼓励下,他的不少学生做出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如企业伦理、劳动伦理、音乐伦理、资本伦理等。我自己也尝试涉猎一些具有新意的学术概念。比如,“比较经济伦理学论纲”“伦理生态”“道德经营”等。虽说到目前为止,这些概念还没有产生多大的学术影响,可这种不断尝试、不断突围的精神应该发扬。可以说,王老师的鼓励是学生们锐意创新的理论底气。

  近两年来,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举家从南京来到上海,由于担任了行政职务,日常事务陡然多了许多倍,可和王老师的联系并没有中断。一旦静下来,王老师关于一心向学、原创学术的谆谆教诲,就时时刻刻在耳畔回响。我在想,有好多事情,理不隔行。发展方向一旦找对了,认准了,就要砥砺奋斗,久而久之,必成大器。

  学术不仅是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式的修行,也是一份无论如何都不能推卸的社会责任。尽管自己在学术之路上已经摔打经年,不断回首走过的路,依然会带着恩师给我们的“精神干粮”,毅然“再出发”,以此延续恩师的“初心”,薪火相传,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这样,也算是对师恩的一种报答吧。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