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浟湙潋滟,浮天无岸。浺瀜沆瀁,渺湠漫。波如连山,乍合乍散”,大海的广袤无垠与风波叵测,自古以来并无本质的不同。但源于海洋而形成的文化,以及海洋文化对小说的影响,在各个时期有着历时性特征。数千年来,随着航海技术的提升,人们对海洋的认知可谓循序渐进,从先秦神话和魏晋南北朝充满神秘色彩的海洋传闻,到唐宋元时期包含真正出海者的海洋奇遇,再到明清时期具有自觉虚构意识的涉海小说,海洋叙事由纯粹的想象过渡到在奇异中反映和讽喻现实、寄托作者理想,体现出真幻交织的特征。
涵容万族:海洋文化与明清小说题材
面对浩渺、神秘的海洋,人们常会产生“其为广也,其为怪也,宜其为大也”的直观感受,在海洋文化的影响下,叙事文学作品也因此有了题材和艺术风格上的传承性。海洋奇兽、海外异域和海神信仰等海洋题材类型,从远古神话到明清小说,既有传承也有新变。
譬如,对海洋生物体型之大的想象与夸饰性描述是海洋叙事中的传统题材,《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不知其几千里”,《晏子春秋》中的极大之物“足游浮云,背凌苍天,尾偃天闲,跃啄北海,颈尾咳于天地”等。这类题材发展至明清小说大致呈现出三种类型,一是题材上的完全复制,即对前代关于海洋大物的相关传闻进行原样收录;二是题材上的继承,即对海中大物的叙述多出自当代传闻或作者亲历;三是题材上的超越,即在一定程度上削减海中大物的动物性特征而赋予其人格。从完全复制到题材的超越,体现出此类题材由传统笔记体的记录发展为富于情节和趣味性的叙事。
又如,海洋文化明显影响于明清时期海外异域类题材的小说,此类小说在明清两代蓬勃发展,短篇小说既有《古今谭概》中的《鹄国》和《续子不语》中的《刑天国》这类承接早期海洋叙事素材的作品,也有《夜叉国》《罗刹海市》《蜣螂城》《海底奇境》这类在继承传统海洋叙事的基础上有着明显超越的作品。长篇章回小说中的海外异域更为出色,《西游记》《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镜花缘》《常言道》等小说,各自刻画出五彩缤纷的海外世界。
再如,自上古神话时期始,海洋的迷离、神异色彩即与宗教的神秘性相契合。《山海经》被称为“古之巫书”,《神异经》《海内十洲记》《博物志》《拾遗记》等博物与志怪类小说作者多为方术家和道教徒,唐宋涉海小说中亦有观音等佛教人物形象出现。随着晚明神魔小说的风起云涌,更是产生了数部佛道宣教小说,几乎每部都涉及海洋。
许多明清小说在奇幻题材中蕴藏现实因素,《聊斋志异》中的《安期岛》《粉蝶》《罗刹海市》,《耳食录》中的《揽风岛》,《小豆棚》中的《江善人》,《淞隐漫录》中的《仙人岛》等小说包含遇仙情节,属于海洋叙事中常见的神仙主题;《夜叉岛》(出自《三冈识略》)、《人熊》(出自《子不语》)、《海熊》(出自《挑灯新录》)等小说则描述了人类遭遇夜叉、巨熊、食人海怪等可怖场景,具备传统涉海小说的奇幻韵致。同时,这些小说又有着现实色彩,反映了明清时期的海上贸易、海洋政策、海权、海防,折射出明清两代与朝鲜和暹罗等国的外交关系等,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晚清之后,小说中不断涌现出充满海洋气息的新的题材。晚清之前有对海洋风光、海洋资源、航海活动、与海洋相关的战争、婚恋、海外贸易等进行描写的小说,时至晚清,这些题材依然存在,同时伴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而产生新的变化,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另有一些相较传统小说更为开拓与创新的题材,诸如洋关、海军、华工出海、殖民、与海洋相关的侦探故事等,均为之前所未有,或与以往传统题材迥然不同。这正是晚清社会现实、政治环境、思想文化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在小说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也是海洋文化对晚清小说广泛影响的重要表现。
真幻交织:海洋文化与明清小说思想和艺术
明清时期人们对海洋的感受,已不仅将其看作广阔玄虚的“另一域”。随着海洋知识的发展以及小说文体自身的演变,小说中的海洋叙事相较前代作品,写实成分显著加强。与西方海洋小说对现实性、冒险性、真实性等要素的重视不同,明清小说常将写实融于巧合、奇异和写意等概念之中,带有强烈的奇幻色彩,这种风格在《山海经》等上古典籍中已肇其端,也为后世的海洋叙事定下基调。
明清涉海小说往往寄寓作者的理想或见解,表现手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明代既有“四游记”、《南海观世音菩萨出身修行传》《韩湘子全传》等充满宗教气息的释、道宣教小说,也有《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等包含作者伤今怀古思想的神魔小说,以及御倭主题的《戚南塘剿平倭寇志传》、反映明末辽东之役的《辽海丹忠录》和《镇海春秋》等时事小说;清代小说《蜃楼志传奇》艺术性地再现了清代中期的行商生活、海关行政体系与制度,《说倭传》(《中东大战演义》)等小说对中日海战悲壮场面的描述更是几近写实,令读者阅之如身临其境、心胸激荡。这些小说无论叙事偏于神幻还是写实,都常带有海洋所赋予的宏阔、充满冒险精神的独特品格。
到了晚清,随着社会、时代的巨变,海洋文化对小说的影响也产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晚清文人对海洋文化精神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梁启超曾指出,海洋能够激发濒海居民的进取雄心、自由思想、冒险精神以及活力与勇气,这是“陆居者”难以体会的。这种海洋文化精神在晚清小说中有着充分体现,从而使其在思想内涵、艺术表现等方面与传统小说相比,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了超越、创新与突破。
海洋文化对晚清小说思想的影响至少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小说借助海舟或海洋生物的本义作比,用以阐发作者对清政府孱弱腐败的不满,进而宣扬反清思想;二是小说蕴含了对海外列强入侵中国的反抗精神,例如《海外扶余》等作品,郑成功收复被荷兰殖民者窃居的台湾,以民族英雄的形象彪炳史册。要言之,小说家感于晚清中国遭受海外列强的欺凌与蹂躏,在民族危亡之际,将目光投向海洋,言此而喻彼,以激励民众爱国之精神,体现出作者的忧国忧民思想。
海洋文化与中国命运息息相关,浩渺、壮丽、富庶而神秘的海洋,在明清小说中展现出海天无际、怀珍藏宝、涵容万族、真幻交织的艺术世界。对此进行关注,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全面地理解和研究明清小说;另一方面,也可为中国海洋文化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支持和视角。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海洋文化对明清小说的影响研究”负责人、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