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发挥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围绕人才成长,促进创新联动,建立创新力、影响力和贡献力“三维”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培育汇聚一大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卓越工程师、青年科技人才。
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当前,人才创新主要以项目和资源为牵引,而项目和资源又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创新成果。原创性重大项目尤其是非共识项目能否立项获得资助,一方面与申请人员的积累和人脉有关(如“帽子”、职称、在领域内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与评议专家的公正性和专业性水平有关。其中,人才评价和选用、资源配置和目标导向显得尤为重要。创新人才评价的本质就是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和使用人才,引导人才做什么样的研究,研究成果为谁服务。不同创新阶段、不同评价主体、不同创新领域的人才评价尺度具有差异性。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发挥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支撑作用。科技人才评价就要围绕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构建评价体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牵引,不断提升引领性、战略性优势。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
创新力是指个人或团队的研究能力或潜力,标定的是个人或团队的能力维度。评价对象突出人才研究成果与现有研究的差异性、创新性。创新力的评价主体是个人和团队的自我评价,体现以能力为导向评价人才。
就基础研究而言,强调的是成果的创新性、原创性,并在学科影响和学术贡献两个维度考量。评价导向是引导人才在基础研究领域深耕细挖,鼓励人才做开疆拓土的科学研究,推动学科交叉会聚和范式升级,培育未来新兴发展的增长点,成为新兴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传统领域的奠基者。强化原始创新,开展前瞻性研究,引领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带动或催生科技变革。实行长周期评价,对基础研究领域给予稳定、持续支持。对应用研究来说,强调的是成果的颠覆性、突破性。引导人才坚持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基础性研究在应用型学科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方面的引领支撑作用,在技术创新方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形成不可替代的领先优势。对技术开发而言,强调成果的变革性、垄断性。引导人才创新坚持市场需求和目标导向,增强系统创新能力,发挥创新策源功能,增强将原始创新成果转为产业发展动能的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世界级产业发展集群,发挥产业创新成果在产品、技术、品牌、标准和质量上的作用和价值,增强产业链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培育世界一流产品品牌,形成国际标准。
做有价值、有用的创新成果
影响力是指研究成果对相关领域和上下游研究产生的影响,标定的是研究在领域或行业的价值维度。科技创新不是孤立的,而是应对相关领域或上下游的关联和影响,对科学研究有价值或对社会发展有用。评价对象突出人才研究成果在领域中的地位和辐射作用,评价主体是同行评议或者上下游评价。同行或上下游评价,体现以贡献为导向评价人才。
对基础研究而言,更加强调研究成果的根本性、基础性。引导人才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突破,努力为提出新理论、开辟新方向作出贡献,研究成果对基础研究有辐射价值效应。建立非共识项目评选机制,通过完善复审和政府决策、社会参与,防止有重大突破可能的项目失去资助。确保专家评议的公正性和专业性,利用多维数据库,尤其是具有独立第三方视角、质量稳定的数据库,衡量成果对推动学术发展的影响。对应用研究来说,强调研究的关键性、战略性。引导人才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中凝练重大科学问题,为解决“卡脖子”问题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的关键支撑。对技术开发而言,强调研究成果的模式定义。随着技术的发展,从科学到技术、应用、工程和产业化的时间将会大大缩短,而且会以不确定的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引导人才以基础研究成果为基础,在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同时,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形成创新成果对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创新、产业创新形成的辐射带动效应。
科学价值的判断在“为谁服务”
贡献力是指研究成果与目标、定位和使命是否一致,标定的是研究成果是否满足预设需求或实现组织意图。竺可桢说:“科学本身不能救国,必须首先弄清为谁服务。”评价对象中突出人才的研究成果是否是组织赋予的目标任务,是否实现了预设目标。评价主体是用人组织,体现的是以贡献为导向评价人才。贡献力的评价具有历史性、发展性、层级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组织或用人单位,针对不同类型的研究具有差异性。贡献力的评价是单位组织,逐级实施,分级负责。
当前,国家赋予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国家科研机构的责任使命是充分体现国家意志、有效满足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最高水平。国家科研机构按照要求对标对表,优化科研布局,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科技人才应聚焦主责主业,以定向研究和兴趣驱动相结合,围绕研究所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关键领域,调配资源要素集智攻关。现阶段,在基础研究领域,就是引导人才在发现新原理、奠定新学科基石、建立新范式中作出原创性科学贡献。在应用研究领域,强调成果在解决燃眉之急、心腹之患和“卡脖子”问题中的关键作用。围绕“燃眉之急”和“心腹之患”的关键核心技术以及面向未来的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以技术突破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价值维度,努力成为科学技术创新领域的“国之大者”。在技术开发方面,更加强调成果在解决整体设计和系统方案方面的骨干牵引和资源整合作用,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需求的支撑能力。
“三力”共同构成人才评价体系
创新力、影响力和贡献力处于辩证统一关系中。创新力是基础,是人才创新的根本,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影响力是关键,是创新的作用体现,创新不是奇技淫巧和象牙塔上的奇珍异品;贡献力是价值导向和目标要求,突出的是创新成果对谁负责,为谁服务,科学技术的工具性必须与其价值属性相结合,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缺乏贡献力维度,就演变成自由自发式创新,碎片化、低水平重复,就会造成跟踪模仿,形成不了创新合力和标志性、战略性科技成就。缺乏创新力维度,就失去了原创性、引领性创新能力,演变成因循和传统式创新,科技创新就难以开放融合,难以形成真正的创新驱动,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创新的非对称性优势。缺乏贡献力维度,就失去了创新的动力方向和战略引领,尽管有创新活力、动力,但是成果却偏离了优先发展领域、市场发展急需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需求。
围绕创新力、影响力、贡献力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还应在实现战略需求的基础上,减少行政权力介入,确保人才评价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对科技资源的分蛋糕式配置,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专家意志,影响专家评议结果,进而影响人才评价公正性。评价主体应运用好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把具有创新潜力、创新能力、创新贡献力的科技创新人才选拔出来,放在重要和关键的学术岗位上,挑大梁、当主角。应规避孤立的创新体系,在强调组织性、贡献力的同时,最大程度上调动人才创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