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新兴青年群体社会整合思路
2022年02月23日 09: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2月23日第2353期 作者:秦广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背景下,以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为代表的新产业、新平台、新模式不断涌现,活跃在互联网、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生活服务、自主创业等领域的新兴青年群体大量涌现并显示出迅猛发展的势头。据人社部统计,2021年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高达2亿,而国家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依托互联网平台的共享经济服务提供者达8400万人,在这两类人员中,青年群体均是主力人群。新兴青年群体的“新”之所在既体现为去雇主化及灵活性的就业形态、工作状态,也体现在制度身份上,他们是在市场经济和社会领域出现的新社会阶层中的重要成员。在当前,新兴青年群体已成长为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一股生力军,在诸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但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来源广泛、构成复杂、处于快速变化之中的群体,且从年龄上看,青年群体本身就处于思想活跃、价值多元、行动能力强而社会阅历不足的特殊时期,因而他们往往展现出思想自由、组织观念淡薄、非制度化行动参与活跃等社会政治取向。因此,如何在充分发挥新兴青年群体创新、创业活力的同时,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特别是整合到核心社会结构之中以利于整体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维持,是当前亟须考虑的一项现实议题。

  传统思路偏重政治整合

  当前,面向新兴青年群体社会整合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诉求表达”“政治参与”“价值引领”“群团工作”等议题上,在加强组织联系和展开政治吸纳的意义上探讨整合对策,如吸纳优秀青年分子入党、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引领、加强组织联系与阵地建设、拓宽参政议政渠道、加强意识形态管理等。作为对新形势下新兴青年群体涌现的政策因应,近年来共青团中央组建了专门面向这一群体的工作部门即社会联络部,中央统战部也组建了新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局。

  可见,面对新兴青年群体,更多还是延循传统思维,将其视为体制外衍生的一股重要政治力量,以体制化渠道来加强组织联系并开展政治整合。从整合效果来看,政治整合虽能发挥较好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这些手段覆盖到的主要是该群体中的部分优秀分子,对于新兴青年群体的个体化利益、差异化诉求和功利性动机满足度不够,与新兴青年群体新潮多元的表达参与方式契合度不高,甚至一些政治性色彩过强的工作方法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建立在制度分割基础之上的政治整合手段已不适应社会结构与利益关系分化所带来的新形势、新挑战。

  伴随着市场化转型,传统的由政府自上而下配置资源、由单位组织进行协调控制的模式发生深刻改变,建立在体制分割基础之上的利益与资源差异已不再明显。当市场机制成为决定性机制,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群体都在向一般的社会分化转变,阶层差异与利益分化已然替代了原有的体制分割。由此观之,在市场经济和社会领域中应运而生的新兴青年群体与再分配制度相对分离,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利益。他们在职业稳定与劳动权益保障、制度身份认可、发展晋升机会等方面的问题或困境更多地与其所处的市场地位及雇佣关系状况紧密相关,其市场能力与市场资源形塑着他们的群体处境。在此大背景下,面向新兴青年群体的整合思维也要进行拓展,将聚焦点转移到阶层差异与利益分化之上。

  推进新兴青年群体社会整合新思路

  在新形势下,面向新兴青年群体的社会整合思路及举措,需要在发挥已有的政治整合手段(如基层团建、组织联系、吸纳入党、价值引领、参政议政、意识形态管理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在阶层与利益整合上做出拓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首先,加强面向新兴青年群体的阶层整合,让更多新兴青年晋升到稳定中产的位置。阶层整合的重点在于形成新的与社会阶层结构相对应的资源和利益分配的权力结构,将各阶层群体整合进核心社会结构之中而不是使其更为分散和边缘化。具体到新兴青年群体身上,需要通过政策扶持与群体自身的再组织化,提升其在市场竞争和劳动权益维护中的议价能力,扩展其在资源配置中的权力地位及话语权,避免因碎片化而陷入更加边缘的处境;有序稳妥地释放并扩充青年群体的诉求表达及政治参与空间,在协调和平衡的基础上获取更多阶层资源;与此同时,也要畅通新兴青年群体的上升流动渠道,破除限制新兴青年社会流动和公平参与的制度障碍,尤其是在优化政策环境方面发力,为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以及其他起点较低的青年成员提供更为公平的就业机会、可持续性的能力提升机制,逐渐培育新兴青年群体进入稳定中产的位置。

  其次,加强面向新兴青年群体的利益整合,让他们拥有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获得感”。在相对弱势的新兴青年群体缺乏有效表达和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时,需要政府作为第三方介入和干预,通过劳动关系各利益主体充分协商来寻求共容利益基础,不断提升新兴青年群体利益表达的系统性并获得更为公正合理的资源配置份额,充分保障该群体的劳动权益和市场收益。与此同时,让新兴青年群体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之中有更多利益“获得感”,在当前新兴青年群体最关心的就业稳定、劳动权益保障、制度认可、发展晋升、知识产权保护及均等化享受公共服务等现实利益问题上出台更加精准的举措,不断回应青年群体的利益诉求与发展权益。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受益感,将汇聚成强大的政治认同的力量之源。

  最后,面向新兴青年群体的社会整合需注重分类施策与分众引导。该群体是一个来源广泛、构成复杂、利益诉求差异很大的群体,其内部成员在社会政治态度上也呈现出明显异质性。有关调查结果显示,与生活新业态青年相比,平台经济从业青年(如送餐员、快递员、专车司机等)在国家认同、政治评价等方面表现相对消极和低迷,网络文艺青年在言论表达方面更趋自由活跃,独立创业青年对于政府官员的认知评价偏低,这些都与他们各自的现实处境尤其是工作状况密切相关。此外,不同的新兴青年亚群体在劳动权益保障、制度身份认可、行业标准规范、知识产权保护、交流平台搭建、网络空间监管等方面的诉求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进行分类施策、分众引导,在确定不同的整合目标、工作方式及有效载体的基础上,精准展开政策服务与社会整合。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