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介入、快速反应、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既是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经验,也是各类公共卫生事件科学高效应对的硬核保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种类日益增多、影响日益严重的今天,这些经验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值得坚持、发扬。
作为突发事件的一个大类,公共卫生事件在我国并不鲜见。那么在应对这些事件的过程中,我国形成了哪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第一时间介入,阻断传播链。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核心原则是“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其中“早”排在第一位,是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的最主要要求,这与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直接相关。因为公共卫生事件一般与病毒细菌等介质相关,肉眼难以辨认,一旦出现携带者,将会通过他们的日常生活不断扩散,威胁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防控难度呈几何级增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外感染者数量之所以至今仍在激增,就是因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视而不见,保持正常的工作生活节奏,这让病毒的传播链更长、扩散范围更广。因此,毫不犹豫地第一时间介入,根据病患的活动轨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传播链,排查隐患,及时发现疑似、确诊者,进行隔离和治疗,是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制胜法宝之一。
以此次疫情应对为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通过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作出批示指示等形式,要求各地高度重视,做好防控工作。地方各级政府则迅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部署,召开会议,制定方案,成立疫情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启动一级响应,确定收治医院,储备物资,停运交通工具,停止聚集性大型活动和娱乐活动,关闭相关景点、交通和小区,进行网格式排查。这些措施从危机意识提升、应急队伍建设、应急资源保障、传染源控制、传染链阻断、疫病诊治等方面对疫情进行介入,为整个事件的处置应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因此,面对重大突发疫情,首要的是提升危机意识,果断决策,第一时间介入,杜绝病毒大规模传播。
第二,快速响应,减轻事件冲击 和影响。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仅仅应对早还不够,处置还要快,让人员投入、救治行动、资源保障等走在病毒前面,尽可能减少扩散、挽回损失。这方面我国仍然是世界的典范。
1月底围绕疫情应对作出部署后,党中央围绕机制完善、物资储备、传染源隔离、病人救治、社会参与监督、国际合作等,继续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应对实效。一方面,调集全国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最大程度提高了检测率、治愈率,降低了感染率、病亡率,对疫情防控起到了关键作用。另一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千头万绪,涉及多部门、多层级、多领域,极易出现各自为政、影响效率的状况。此次疫情中,党中央统一指挥,全国一盘棋,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资源,开展了全方位的人力组织战、物资保障战、科技突击战、资源运动战,迅速形成强大合力。这种排除一切障碍,与时间赛跑的做法,最大程度践行了应急管理的快速应对、反应灵敏原则。
不仅依托体制内的资源和力量快速应对,我们还发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动员全民参与,让社区成为卫生应急管理的坚实堡垒,让病毒无处遁形,这种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机制,事实上编织了最严密的防控网,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加之我国自古就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各族人民能够风雨同舟、和衷共济,铸就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因此快速响应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心理基础。
总之,克服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调动各种资源,以人民为中心,快刀斩乱麻,提高应对效率,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的第二条有益经验。切不可避重就轻、分散力量、反应迟钝、耽误救治,这只会适得其反,加重事件的影响和危害。
第三,科学应对,提高防控能力。如前所述,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核心原则是“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除了要求早介入,发现、报告、隔离、治疗还应符合科学规律。一是科学指导属地、企业压实责任,建立发热零报告制度,科学救治病患,优化完善诊疗方案,提高存活率,降低死亡率。二是隐患排查、传染源阻断、物资保障、宣传引导等要做到专业化,实现信息收集、卫生检疫、隔离观察、医疗救治等无缝衔接、闭环管理。三是加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动协同,建成跨部门、跨学科的公共卫生应急科研协作网络,聚焦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关键技术、有效药物、疫苗研发,为事件应对提供科学支撑。同时,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专家智库网络,及时提出科学建议。概言之,遵循应对的基本规律,“找得到、管得住、控得好”,提高应对的专业化水平,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第三条经验。
第四,精准施策,提升处置效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最致命的是盲目妄动,举措流于形式,以至于效能不佳,事倍功半。“精准施策”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其一,针对不同区域事件发展不一致的现实,采取差异化防控策略,实施分区分级管理,出台具体的精准防控措施。常见的做法是,根据风险致灾因子的性质及其后果,将不同区域分为高中低三个等次,低风险地区可以全面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中风险地区有序复工复产,高风险地区继续做好应对工作。其二,随着事件演化态势及时调整应对策略。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早期的主要工作是防止病毒蔓延扩散,为此终止了日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全力以赴发现病患,对其进行隔离治疗。随着病毒蔓延势头得到控制,新增病例维持在个位数,境外输入成为最大的感染源,各地及时调整了防控策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成为处置应对的总要求,复工复产复学与疫情应对同时进行。其三,依托基层组织做实应对工作。社区、村等基层组织直接面向群众,了解他们的需求,直接关系着事件应对的成效。目前比较成熟的做法是,依托基层网格员,做好人员摸排、信息报送工作,避免“简单化”“一刀切”;依托党群骨干、社会组织、志愿力量,开展居家观察、生活保障、服务居民、特殊人群照顾、宣传教育等工作,保证居民正常生活,用心用情服务民众。其四,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以新发突发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为重点,针对高危区域、高危人群,开展症候群、疾病、危险因素、事件、媒体信息等综合监测,开展公共卫生安全相关场所、人员、行为、物流等应用场景特征分析和疫情追踪,提升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和预警的前瞻性、精准性、高效性。按照“一网统管”原则,建设以卫生事件防控信息平台、传染病监测预警、社会人群发热重症自动监测、药物销售信息管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等为一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体系,汇聚健康医疗、环保、环境、气象、交通等数据,实现信息共享。
总结起来,及早介入、快速反应、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既是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经验,也是各类公共卫生事件科学高效应对的硬核保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种类日益增多、影响日益严重的今天,这些经验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值得坚持、发扬。
(本文系四川大学创新火花项目库项目“应急管理的党政结构”(2018hhf-1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社会风险控制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