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短讯
2023年02月22日 10: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2月22日第2595期 作者:汇文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月13日对外公布2022年考古新发现,当地考古人员在山西运城发现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靠近盐湖,其海量的盐业资源与遗址的形成、发展密不可分,对探索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发展进程中的资源控制与利用具有重要价值。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辕村遗址位于裴介镇辕村,地处盐湖北部。经调查,辕村遗址是以新石器时代和夏商时期遗存为主体的古代聚落遗址,总面积约110万平方米。

  2006年至202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吉林大学等文博机构多次对辕村遗址及周边区域展开考古工作。2022年7月至今,为配合亚新科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项目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夏县文化和旅游局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共发现灰坑58个、房址4座、陶窑3座、汉代墓葬1座、明清时期墓葬1座,出土大量陶器、骨器、玉石器和动物骨骼等。

  据本次发掘项目负责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晓毅介绍,本次发掘主要为仰韶文化晚期遗存,发现的遗迹和大量陶器、石器等丰富了晋南地区仰韶文化晚期的考古资料。辕村遗址历年的考古工作,完整地揭示了仰韶文化早期至晚期的文化发展序列,为研究晋南地区仰韶文化发展、演变和消亡提供了实物资料。

  ◆记者日前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考古人员在陕西省韩城市两周时期大型遗址——陶渠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通过考古发掘成果结合史料记载可以初步判断,陶渠遗址的性质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京”邑。

  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陶渠遗址位于韩城市芝阳镇陶渠村东北、西赵庄村西,跨芝水河南北两岸,从2020年5月开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韩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对该遗址开展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通过两年多的工作,基本摸清了陶渠遗址的年代、布局、结构、内涵等。陶渠遗址两周时期遗址面积约80万平方米,遗址北部以东西向壕沟为界,有高等级居址区、普通居址区、大中型墓葬区、中小型墓葬区等。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耿庆刚介绍,目前已初步发掘“甲”字形大墓7座,均被盗严重。其中,编号为M16的墓葬规模最大,全长36.6米,墓道长28.5米、宽3.8—4.0米,墓室长8.1米、宽6米、深约9米,在这座墓葬中采集到了“玉覆面”残片。

  考古人员在这些“甲”字形大墓以及车马坑的填土中发现大量板瓦、筒瓦、陶器残片、原始瓷片、骨器、制骨废料等,说明在大型墓葬建造之前,此区域或为高等级居址区、制骨作坊等。学者以往多认为,陶渠遗址是春秋时期的梁国遗址。耿庆刚说,综合墓葬的年代、葬制葬俗以及“京”字铭文等,初步判断陶渠遗址的性质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京”邑。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影响”分队日前在我国综合类学术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上发表联合署名文章称,科考队员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南木林县共塘遗址检测到3000年前奶类残留物,这一发现是青藏高原早期奶制品消费的证据。

  共塘遗址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支流湘曲的左岸,海拔约4000米,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新发现的人类活动遗迹。

  记者了解到,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兰州大学、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研究人员联合组成的第二次青藏科考队“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影响”分队对共塘遗址采集的植物遗存、陶片等样品进行了研究,从中获取的植物遗存测年结果显示该遗址年代为距今3000年。

  科考队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后张予南说:“我们在对遗址陶片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和气相色谱—同位素质谱分析时发现,其中3块陶片有奶制品残留,另外3块陶片残留物中分别出现了反刍动物肉类和非反刍动物肉类的信号。对具有奶制品残留物的陶片我们还进行了热释光测年,结果与考古遗址年代一致,证明陶器确实是当时居民所使用。”

  该研究项目负责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杨晓燕说,人类对可储存的奶制品技术的开发促进了游牧业的形成与发展,遗址检测到的3000年前奶类残留物,其年代与拉萨曲贡遗址和山南琼结邦嘎遗址中家养食草动物和农牧业的出现基本同时。这可能暗示了奶类作为次级产品的开发与肉类等动物初级产品的利用始于同一时期。

  (汇文)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