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意义内涵
2023年03月15日 09: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15日第2610期 作者:万平

  “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不仅为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更揭示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科学阐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意义内涵,是深刻理解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重要内容,对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价值。近年来,学界围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什么、为什么等内涵的阐释尚在争鸣之中,相对侧重于精神与物质相互支持的功能性维度进行解读,而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一个独立概念的生成性维度阐释不足。基于内涵生成性维度考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内心富足的人生理想、个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理想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国家梦想的有机统一。

  其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内心富足的人生理想。人生理想既是一种生活目标,也是一种身心协调的动力机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进入了相对丰裕阶段,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精神生活必然走向共同富裕,相反,一部分群体可能由于过度迷恋物质生活而堕入精神贫困陷阱。因此,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将外部得来的满足转化为内在满足的动力机制支撑。正是在这一层面,内心富足的人生理想具有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意蕴。人生理想的形成需要精心培育:一方面,可以充分开掘、阐释、宣传古今中西内心富足人生理想的科学成分,如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康德的绝对理性等。另一方面,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贡献、向上、向善为价值评价尺度的人生观,同时充分利用法律、科技、舆论等各种治理手段,严厉打击消费至上、物质崇拜价值观。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大对特殊困难群体的精神扶贫力度,如生活在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残障人士、失业群体,以及被“数字鸿沟”割裂的数字社会边缘群体等。

  其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个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理想。人不但有自我身心和谐需求,也有个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情感需求。这种需求本身带有社会理想性,即希望爱与被爱,希望在社交关系中获得归属感。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语境中,个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理想在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个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理想,内在地具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意蕴。在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应该注意利用好各种资源。如传统文化层面,儒家的“仁”学理论,“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理论,“见贤思齐焉”“慎独”的伦理主张等。如科技资源层面,数字科技向社会生活领域的渗透,一方面提高了社交效率,另一方面也被赋予了“有温度”的社交理想。

  其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国家梦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特质赋予了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人类文明进步的整部历史进程也因此打上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烙印。自国家诞生以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就由人与自我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层面扩展到了国家梦想层面。然而,受阶级局限性影响,以往的国家形态不可能有实质性作为。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打破了这种历史惯性。社会主义国家是一种基于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多重层面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建设、改革与守正创新,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提升至国家梦想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到“中国梦”高度。2014年,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明确指出:“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所以,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内涵的意义,既源于物质与精神互为支持的功能性,又源于意义内涵的生成性。就生成性维度而言,内心富足的人生理想、个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理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家梦想的根本出发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国梦又是前两者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从统筹国家、社会与个人三重发展维度上考量,实现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换言之,在国家层面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家梦想的制度保障,在社会层面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是追逐个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社会理想的要素支撑,在个人层面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内心富足人生理想的长力驱动。在新时代的奋进征程中,积极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齐头并进,既是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实现美好生活的目标所在。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